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1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馬遷任太史令。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

司馬遷退禮司馬遷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漢武帝的時候,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正在編寫《史記》。

有一天,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派人給司馬遷送來了一件禮物。司馬遷的女兒妹娟小心翼翼地打開禮盒,看到裏面裝著一對晶瑩透亮的玉璧,不禁驚呼:“太好了,這真是世上稀奇之寶啊!”

正在專心致志著《史記》的司馬遷,聽到女兒的聲音,放下手中的`筆,用手將這玉璧摸了一下,也讚歎道:“是啊!如此光潔、圓潤,真是白璧無瑕啊!”妹娟聽了,更是不肯放下。

但是,司馬遷對她説:“白璧最可貴之處是沒有斑痕污點,人也同樣如此。我是一個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從不敢以璧自比,但如果收下這珍貴的白璧,思想上的斑污就會增多。”女兒聽了,會意地點點頭。

於是將禮物退還給了李廣利派來的人。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2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從小就接受當史官的父親關於歷史知識的教育,因而對歷史發生了濃厚興趣。他從二十歲開始的幾次全國性的大遊歷,獲得了史籍上沒有的大量史料,同時初步熟悉了全國的地理環境,廣泛接觸了廣大人民和現實生活,更使他立志要寫一部空前的史書。

為了集中精力寫好這本書,他杜門謝客,每天一辦完公務,就鑽進書房裏去了,一直寫到深夜。正當他寫得比較順利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中斷寫作。

他過去的同事李陵,隨李廣去打匈奴,結果因寡不敵眾,被俘後投降了敵人。由於他對李陵的印象很好,就上書為李陵辯護,説他是假投降,不要深責。

當時漢武帝看後,大為震怒,馬上就下令把他投進大牢。司馬遷在獄中,受盡了折磨,但他還想著出獄後完成他的著作。誰知一年以後,不僅沒有獲釋,反加重了刑罰:對他施以宮刑。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真想一死了之。因為這種刑罰弄得人不男不女,還有什麼活頭呢?但他想起自己未完成的著作,就咬緊牙關,接受了這殘酷野蠻的刑罰。

後來,他遇赦出獄,並奉旨當了中書令,但那些官僚們卻不時的嘲笑他的`長相和近似女人的説話聲音。他忍住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打擊,繼續寫他的書。

一天,他又來到自己的書房,望著窗外的古柏沉思,從觸摸自己的下頰,因沒有了心愛的鬍鬚,猛然又想起自己的奇恥大辱,頓時怨氣直衝腦頂,頭上過早出現的白髮彷彿都一根根豎了起來。

他想:“我是為了這著作才活下來的,我一定要象窗外的古柏那樣,不怕風吹雨打,堅持寫到底!”

就這樣,他整整寫了十八年,直到成為六十歲老人的時候,才完成五十二萬多字的輝煌鉅著—《史記》。如果從二十歲蒐集資料時算起,一共用了四十年的時光。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3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是專門負責管理天文曆法、記載史事的官員。

司馬談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他精通天文學、《易》學、黃老學等,以黃老學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陰陽各家學説,家有豐富的藏書,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司馬談很愛兒子,要他勞動,讀書,到各地調查,著書立説,……

司馬談很鍾愛自己的兒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馬遷培養成為一個有志有才之士。司馬遷自幼勤勉好學,年幼時就常聚精會神地聆聽父親講述諸子百家學派的學術觀點和所見所聞的歷史趣事。司馬遷讀書非常用功,也很聰慧,童年時就學會了當時所通行的文字。為了使他更好地體會社會生活,司馬遷10歲前還遵照父命去學習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人家做些農活。後來他對兒時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見感受之深。他10歲開始閲讀古文典籍,什麼《左傳》《國語》《世本》等等,他都廣泛涉獵。

為了開闊眼界,打下學問的基礎,司馬談還要兒子拜有名的學者為師,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尚書》,向董仲舒請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蹟。

司馬遷20歲的時候,父親又安排他到祖國各地去考察遊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有膽識的舉動。因為那時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而司馬談為了兒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觀念的束縛。

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司馬遷離開長安舒適優越的生活環境,踏上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的艱苦歷程,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説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峯,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後又遊了許多地方,前後20年,行程數萬裏,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所到之處,對當地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軼聞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調查和詳細的記錄,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史料,這對他以後作《史記》,在構思、取材和詞藻、氣勢等諸多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讀了屈原的《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著作,並親自到屈原投水殉節的汨羅江去進行憑弔和實地考察,為他後來寫好《屈原賈生列傳》作了充分的準備。

司馬談早就有心寫一部通史,並作了長期的準備,但由於年老體弱,無法完成這項浩繁的工程,於是便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司馬談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深情地説:“我身為國家的史官,卻沒能寫出一部像樣的史書,想起來就痛心。自從孔子以來,已經400多年,由於諸侯兼併,戰火連綿,歷史的記載也放鬆了,甚至可以説中斷了。現在,海內一統,國家強盛,是到了續寫這段史書的時候了。我作為漢太史令沒有對這一段歷史作出完備的記載,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繼承父志,千萬不要忘記了著書立説這件大事,千萬不能讓國家史書中斷了,千萬不要忘記我還沒有完成的大事啊!”説到這裏,司馬談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司馬遷伏在父親的牀邊,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難,我也要完成您的囑託,請父親放心!”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後,發憤治史。雖受宮刑,忍辱負重,終於寫成了千古之絕唱——《史記》。

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的官職,這使他有了更多的機會閲讀國家收藏的各種書籍,進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國的歷史過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在長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經過五年的準備,司馬遷開始著手《史記》的編纂工作,實現他父親“記載天下之文”的遺志。42歲的司馬遷深深懂得,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榮辱的`重要,他牢記父親的期望和臨終教誨,廢寢忘食,全力以赴投入這一偉大而艱苦的工作。

但是,正當司馬遷晝夜為撰寫《史記》緊張工作的時候,一個不幸的事件發生了。前99年,漢朝大將李陵在一次戰鬥中慘敗,投降了匈奴。司馬遷在談到處理此事意見時,只因説了幾句客觀的公道話,便觸怒了漢武帝,被關進牢獄,並被處以宮刑。這對司馬遷是一次極大的侮辱和打擊。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親留給他的事業,又頑強地堅持活下來了。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説道:我受了這樣可恥的腐刑,所以要隱忍苟活,是因為我多年來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寫一個闡述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書,建立一家之言,不讓國家的歷史斷絕。假如書已寫完,並傳佈於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絕不後悔的。司馬遷寫《史記》不是為了阿世,所以敢於秉筆直書;他是為了“成一家之言”,與經傳比高低,所以竭盡他的才力與心血,以高度嚴肅鄭重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終於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劃時代的光輝鉅著——《史記》。

《史記》上起黃帝,下訖漢武帝,總括了3000餘年的史事,計130篇,52.6萬餘字,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類,語言形象鮮明,史料豐富可靠,被人們作為散文的典範,譽之為“千古之聖文”。魯迅先生曾經讚譽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千年來,有無數的中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向他學習。

《史記》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兩代人心血的結晶。由此可見,父親的志趣和品格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多麼重要,何等深刻!父親對孩子從小的誘導、激勵和培養,又是多麼不可缺少啊!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4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閲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説:“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説:“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説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説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羣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羣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羣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著這一切,父親

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説:“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閲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

候,為李陵説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鉅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史記勵志故事範文5

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爸爸。白天,小朋友們都在外邊玩兒,司馬遷卻搬個小板凳坐到爸爸身邊,聽他讀書,看他寫字、畫畫。“爸爸的大筆可真神奇!”小司馬遷心裏想。晚上,吃過飯,司馬遷蹦著跳著撲到爸爸懷裏,“爸爸,今天講什麼故事呀?”

隨著司馬遷一天一天長大,他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爸爸知道那麼多的事情,會講那麼多的故事呢?”

原來爸爸都是從書上看到的,可司馬遷翻了翻,他一點兒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從那天開始,司馬遷跟著爸爸學認字了。

司馬遷的勵志故事:司馬遷忍辱負重的勵志故事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刑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終於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説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閲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敍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司馬遷依靠自己的信念,創造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