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會計師在研發審計中應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在實務操作中,對研究開發支出的資本化/費用化問題,應依據何種思路入手分析?註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應關注哪些問題?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註冊會計師在研發審計中應關注的問題,歡迎閱讀。

註冊會計師在研發審計中應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背景:

1、《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七條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研究是指爲獲取並理解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調查。開發是指在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

該準則應用指南第二條“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對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階段劃分給出了以下指引

本準則將研究開發項目區分爲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企業應當根據研究與開發的實際情況加以判斷。

  (一)研究階段

研究階段是探索性的,爲進一步開發活動進行資料及相關方面的準備,已進行的研究活動將來是否會轉入開發、開發後是否會形成無形資產等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意在獲取知識而進行的活動,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的應用研究、評價和最終選擇,材料、設備、產品、工序、系統或服務替代品的研究,新的或經改進的材料、設備、產品、工序、系統或服務的可能替代品的配製、設計、評價和最終選擇等,均屬於研究活動。

  (二)開發階段

相對於研究階段而言,開發階段應當是已完成研究階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形成一項新產品或新技術的基本條件。

比如,生產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設計、建造和測試,不具有商業性生產經濟規模的試生產設施的設計、建造和運營等,均屬於開發活動。

該準則第八條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2、該準則第九條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確認爲無形資產:(一)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二)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三)無形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夠證明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或無形資產自身存在市場,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的,應當證明其有用性;(四)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五)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

該準則應用指南第三條“開發支出的資本化”對準則第九條中的五項標準給出了進一步解釋:

根據本準則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確認爲無形資產:

  (一)完成該無形資產以使其能夠使用或出售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

判斷無形資產的開發在技術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應當以目前階段的成果爲基礎,並提供相關證據和材料,證明企業進行開發所需的技術條件等已經具備,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或其他不確定性。比如,企業已經完成了全部計劃、設計和測試活動,這些活動是使資產能夠達到設計規劃書中的功能、特徵和技術所必需的活動,或經過專家鑑定等。

  (二)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

企業能夠說明其開發無形資產的目的。

  (三)無形資產產生經濟利益的方式。

無形資產是否能夠爲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應當對運用該無形資產生產產品的市場情況進行可靠預計,以證明所生產的產品存在市場並能夠帶來經濟利益,或能夠證明市場上存在對該無形資產的需求。

  (四)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並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該無形資產。

企業能夠證明可以取得無形資產開發所需的技術、財務和其他資源,以及獲得這些資源的相關計劃。企業自有資金不足以提供支持的,應能夠證明存在外部其他方面的資金支持,如銀行等金融機構聲明願意爲該無形資產的開發提供所需資金等。

  (五)歸屬於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對研究開發的支出應當單獨覈算,比如,直接發生的研發人員工資、材料費,以及相關設備折舊費等。同時從事多項研究開發活動的,所發生的支出應當按照合理的標準在各項研究開發活動之間進行分配;無法合理分配的,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但是,雖然有上述規定和指引,但這些規定和指引都屬於高層次的原則性指導。在實務操作中,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劃分,以及開發支出資本化開始時點的確定,都涉及高度主觀、複雜的專業判斷,且與企業所屬行業的特性密切相關。如何在會計、審計實務操作中恰當運用這些規定和指引,對企業管理層和註冊會計師都頗具挑戰性,不同企業之間、企業與註冊會計師之間就這一問題的判斷出現重大差異的情況並不少見。

本問題旨在給出此問題的一般分析思路,並非直接給出能否資本化或費用化的判斷結論。

  解答: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及其應用指南和講解,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的一般分析思路可表述如下:

  一、研發支出資本化需要企業和註冊會計師審慎地作出估計和判斷,依據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作出處理。

在具體運用《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及其應用指南和講解對研究開發支出的資本化/費用化處理所給出的原則性判斷標準時,應根據企業和研發項目的具體情況,對照上述標準進行逐條詳細分析,以確定是否滿足資本化條件。這涉及到對技術可行性、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以及經濟利益的大小、後續開發所需的技術、財務資源及其他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多方面的估計和判斷,因此主觀程度相當高,是公認的高風險會計、審計領域。企業和註冊會計師在對上述問題作出估計和判斷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並注意充分利用相關行業專家(包括獨立的行業專家和必要時利用管理層的專家的工作)的工作。

企業在判斷某項開發支出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及其應用指南和講解所規定的資本化條件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在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的基礎上,對技術可行性、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以及經濟利益的大小、後續開發所需的技術、財務資源及其他資源的可獲得性等方面,審慎地作出估計和判斷。

如果在對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和考量之後,企業認爲已可就該項開發支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及其應用指南和講解規定的資本化條件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則該項支出應按照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予以資本化。

  二、判斷研發支出資本化/費用化的思路

此類問題的討論目的是確定研發支出的資本化期間,因此應採用的思路:首先明確截至目前是處於準則規定的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如果已經進入開發階段的,則進一步討論確定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分界點;其次,列出研究開發進程中的若干主要節點,再對照《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九條及其相關應用指南的.規定,分析應當以哪一個時點作爲資本化的開始時點(即,從哪一個時點開始,可以認爲該研發項目已經完全符合了資本化條件)。

  三、研發支出資本化更依賴企業建立規範的內部管理制度

企業何時進行研發費用資本化關鍵是對何時進入開發階段,以及何時開始滿足資本化條件的時點因素判斷。所以不能僅僅依據一份立項報告就把全部支出予以資本化。如果企業研發項目管理比較混亂或者不夠規範,則很難提供充分、適當的證據將研發費用資本化處理。立項報告並不是唯一的證據,而且立項報告本身的說服力也比較弱(存在有關人員爲了促成立項或者取得財政支持資金而誇大經濟效益的可能性),必須注意獲取其他方面的證據。

對於研發費用資本化的開始時點問題,註冊會計師在必要時應當與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和主要技術人員訪談。實務中,對於何時結束研究階段進入開發階段,以及開發支出開始資本化的時點的問題,都是需要研發部門共同參與決定的。另外,該公司是否已經建立了研發項目的流程和管理制度,尤其是把整個研發過程分解爲若干階段,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目標和內部驗收通過的條件,只有上一階段完成驗收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如果有此類制度,則此類制度的規定和實際執行情況的分析可以作爲可資本化的開始時點的確定參考。

企業在其自己的研發支出財務管理辦法中,如果已對資本化條件作出了一些規定,則註冊會計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該規定是否符合準則要求,並對“將什麼時候作爲資本化的開始時點”這一點給出明確的答案,並對此給出充分的有說服力的理由予以佐證。

另外,就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劃分、開發支出資本化時點的確定問題,註冊會計師應當瞭解行業內的通常做法,必要時可以諮詢行業內的專家,以對企業做法的合理性加以佐證。

註冊會計師應關注公司是否已經按照《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0號——研究與開發》等相關規定,建立了規範的研究開發項目的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對研究開發項目的流程(關鍵路徑)、每一階段的任務和目標、每一階段的開始和完成標誌、完成每一階段後進入下一階段前應當經過的評審和審批、每一階段應完成的內部管理文檔等問題作出具體規定。如有,可以在測試其實際執行的有效性的基礎上,依據相關制度確定研究和開發階段的劃分,以及開發支出資本化時點的確定等提供依據。如果認爲以研究開發流程中的某一時間節點作爲開發支出資本化時點是合適的,則註冊會計師應當對這一時點已經同時滿足《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九條規定的五項條件進行逐條詳細分析,得出均已滿足的結論,作爲認定資本化開始時點的依據。

對於目前是否已經同時滿足資本化五項條件的問題,註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分析和判斷過程時,應注意對照無形資產準則應用指南和講解中對該五項條件的進一步解釋,相應修改文字表述,使文字表述能夠直接針對準則的應用指南和講解中的進一步解釋中所提出的各項問題,以提高證明力。

  四、有關研究開發支出的範圍、攤銷年限和減值測試

研究開發支出的範圍,可借鑑《關於企業加強研發費用財務管理的若干意見》(財企[2007]194號)的規定確定。可對照該文件的規定,分析各項相關支出是否屬於研發費用的範圍之內。(請注意,這個文件是關於研發支出財務管理方面的規定,與高新技術認定中的研發支出範圍(國科發火[2016]32號、195號文)和企業所得稅法下的加計扣除規定(財稅[2015]119號、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97號等)均存在差異,這三套標準是互相獨立的,不能互相替代)。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十七條規定:“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爲無形資產確認時止”。資本化支出的攤銷年限,可以看當初項目立項時的內部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結合項目開始後技術的發展確定該技術的使用壽命,並定期複覈該項會計估計,必要時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公司內的研發、技術等部門對此問題的意見很關鍵。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第129頁表述,“對於尚未達到可使用狀態的無形資產,由於其價值通常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也應當每年進行減值測試”,因此,對於尚未完成研發活動的資本化開發支出,應當和商譽、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一樣,無論是否出現減值跡象,均在每年定期進行減值測試。

  五、實務中常見的認識誤區

  誤區1:認爲只要研發項目最後獲得成功,其前期發生的研發支出就都可以資本化

如前所述,企業應當在研究開發支出實際發生時,依據當時所處的狀態和情況,以及當時可獲取的信息,對於該支出是否滿足資本化條件進行評價和判斷,這涉及站在相關研發支出發生時點的立場上,對未來研發項目能否最終成功及產生效益作出合理、謹慎的估計。這也是會計估計作出的一般原則。衆所周知,任何會計估計都不應受“後見之明”影響,即不能依據某個涉及會計估計的事項的最終結果,來推翻以前年末或期末資產負債表日所作出的、就當時狀況和可獲得的信息而言屬於合理的會計估計。《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第107頁也明確指出:“值得強調的是,內部開發無形資產的成本僅包括在滿足資本化條件的時點至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總和,對於同一項無形資產在開發過程中達到資本化條件之前已經費用化計入損益的支出不再進行調整”。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依據最終的研發項目結果對以前年度作出的資本化/費用化會計處理進行追溯調整的情況,在IPO、發債等涉及多個年度或期間的申報財務報表編制和審計過程中尤其多見。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此類多期報表的編制和列報,只是改變了數據的排列方式,但並不影響其中所含的各年度或期間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不應因爲採用了不同的列報方式而導致該報表報告期內的確認和計量原則不同於該報表報告期之前或之後就同一類型事項所採用的確認和計量原則,否則就違反了一貫性原則。

  誤區2:在判斷開發支出資本化結束時點時,過於看重獲取政府等外部機構頒發的權屬證書、認證證書等

開發支出停止資本化的時點與無形資產開始攤銷的時點(假設該項無形資產屬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下同)應當是銜接的,即:當某個研發項目的研發成果達到可供使用狀態時,應當停止其開發支出的資本化,與此同時將相應的“開發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的餘額轉入“無形資產”覈算,相應地開始攤銷。這裏的“研發成果達到可供使用狀態”,通常是指具備了投入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商業化生產的條件,即實現原先該研發項目立項時要求實現的技術和經濟目標,可持續、穩定地應用於正常生產經營過程,具備了商業化應用的條件。是否達到這一狀態的判斷,可以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第十三條所列的判斷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標準相參照和類比,即更關注該研發項目本身的技術狀態,以及爲本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實質能力。

獲取政府等外部機構頒發的權屬證書、認證證書等,是實務中很多研發項目都會經歷的環節,但獲得外部機構頒發的此類證書,通常只是表明企業對這些研發成果的權屬獲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不能等同於對研發成果的技術成熟度和效益性的證明。在實務操作中,既有此類證書的獲取晚於研發成果可供使用的例子(如一般情況下發明專利從申請到獲得專利證書可能要數年時間),也有相反的例子(如企業基於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對尚未成熟的研發中技術搶先申請專利保護,以阻止競爭對手介入),因此不能僅僅依據權屬證書、認證證書等外部證明文件的獲取作爲停止資本化和開始無形資產攤銷的標誌。

  誤區3:混淆“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和“基於客戶合同的受託研究開發項目”的界限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九條及其應用指南和講解中給出的研發支出資本化/費用化模型,是針對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項目,即企業在尚無客戶合同的情況下,基於自身對市場需求、技術趨勢的判斷而決定啓動的研發項目。這類研發項目的典型例子是軟件開發企業對通用軟件的開發,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先有產品、後有客戶和合同”。此類研發項目的支出,因爲在發生時沒有對應的客戶合同,不能作爲任何一個客戶合同的直接成本,因此對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研發支出不能計入營業成本而應計入管理費用。

除了此類內部研發項目以外,企業還有另一類常見的研發項目,即“基於客戶合同的受託研究開發項目”,典型例子是軟件開發企業根據特定客戶的需求爲其定製開發專用軟件。這類研發項目的特徵是“先有客戶和合同,再有產品”。此類受託研發業務的合同往往約定研發成果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委託方所有,受託方對該成果無自主支配權;或者其研發成果具有高度專用性,僅可由委託方使用,該合同結束後的後續市場前景不明;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能夠形成具有通用性的技術儲備,也因爲難以區分此類通用技術儲備研發的直接成本和該受託研發項目的其餘合同成本的界限,而導致無法對其中所包含的通用技術儲備研發支出按照“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進行單獨歸集和核算;所發生的研發支出均可有直接對應的客戶委託合同,且可以從該合同的價款中獲得全部補償。

基於這些特點,對此類受託研發項目的研發支出,應作爲該客戶合同的成本予以歸集(通過“勞務成本”科目而不是“管理費用”科目覈算),對該客戶委託合同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的“提供勞務模式”,在研發過程中將合同價款確認爲營業收入,同時採用系統、合理的方法將所發生的包括研發支出在內的合同成本結轉入研發期間的各期營業成本中。對此類研發支出一般不存在資本化/費用化的判斷問題,不會形成受託方的無形資產或者管理費用(注:有些企業爲了稅務上認定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研發支出加計扣除等需要,將應當計入勞務成本和營業成本的研發支出都通過“管理費用”和“研發支出”覈算。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應予以糾正)。

由於上述兩類研發項目的研發支出覈算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實務操作中應當注意合理區分這兩類研發項目。我們認爲,這兩類研發項目區分的最重要標誌是研發支出的主要回收方式(或者說研發項目所包含的經濟利益的主要實現方式)。如果一個研發項目成果的經濟利益主要通過研發成功後企業對研發成果的自主利用(如用於生產產品、授權他人使用、對外轉讓等)來實現,相應地其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由本企業享有或承擔,其使用也由本企業主導,則屬於“內部研究開發項目”;如果一個研發項目成果的經濟利益主要通過委託方在委託合同項下支付的委託研發合同價款來實現,除此之外預期可獲得的經濟利益很少或者根本沒有,相應地其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並非由本企業享有或承擔,本企業不享有對其使用的主導權,則屬於“基於客戶合同的受託研究開發項目”。企業應當在合理劃分研發項目類別的基礎上,恰當選擇適用的會計覈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