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到底該不該買房

今年要不要買房?房價怎麼走?對於這些問題,當然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購房的目的不同,答案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有房的人希望房價上漲,沒房的人希望房價下跌。2017到底該不該買房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2017到底該不該買房

  第一:房價超出了剛需族的承受範圍。

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有深刻體會吧,去年以來的房價上漲有目共睹,可能今天看了房子交了定金,明天賣家就反悔了,房價上漲程度足以抵消違約金,那段時間賣家違約的情況不在少數。房價上漲的對買房人的直接影響就是成本增加,以前同樣的首付比例,60萬首付就搞定,漲價後直接蹦到70萬,多出的首付甚至相當於一家人的年收入。

但是房價這樣漲,仍然不斷有買房的人爭先恐後的要入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需求使然,以北京爲例,2011年新國八條出臺,到2016年正好滿5年,有相當一部分剛需族滿足了購房條件,新人買首套房,改善型換房,大量需求被釋放,而且很多人都是抱着房價還會上漲的心態。

  第二:城市間分化明顯。

另外,城市之間的市場分化也愈加明顯,在熱點城市樓市火爆的同時,那些本身資質不太好的小城庫存問題仍然很嚴重,也正是因爲如此,後來纔會有之後“因城施策”的方針,一刀切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樓市,包括首付、貸款利率、購房資格等等,各熱點城市的要求不盡相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抑制投資需求,讓購房迴歸居住的本質。

有意思的是經常有朋友在後臺諮詢:某某城市適合買房否,而融360房貸君的回答往往只有一個:剛需的話,只要有需求,手頭資金允許,可以買,不過投資的話還是算了吧,現在的環境就是針對動機不純的投資客,這裏說的“動機不純”就是指那些想通過房價短期上漲的紅利實現一夜暴富的想法,在某些人心裏仍然懷着“房價永遠漲下去”的僥倖心理。

  第三:部分小城市房價“虛漲”。

樓市景象真可謂一天一變,去年售樓處還是人潮涌動,賣方佔據主動權,今年已變成中介撤店、買房者觀望,淪爲買方市場。不過有意思的是,上半年出現了一些十線開外的小城房價漲幅開掛,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房價數據爲例,漲幅比較靠前的是蚌埠、北海、湛江,不得不說,小城市的漲勢大有虛張聲勢的嫌疑,一二線城市降溫、三四線城市受需求外溢影響房價出現上漲,之後也向大城市看齊出臺控制政策,而十線開外的小城,既沒有人口流入、也沒有像大城市那樣優質的資源支撐,房價上漲只是短期內的“曇花一現”。

中國房價的漲勢很大程度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且人口也只會向資源多、機會多、發展好的高品質城市流入,“人往高處走”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然而除了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加上15個準一線城市,一共纔有19個 “高品質”城市,這些城市無論是資源、產業發展上都不是十線小城市能夠相提並論的,他們的房價上漲也不過是部分房企或中介自演的搶房大戲罷了。

  第四:購房主力軍到了交接期。

以往,80後、70後是購房的主力軍,最近兩年在房屋交易市場經常能看到不少90後的身影,掐指一算,最早的90後也已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買房的需求逐漸顯現,更重要的是90後趕上了移動媒體發展的時期,在各個媒體手機客戶端上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買房的新聞,作爲“新購房主力軍”,90後對於買房子有更多信息獲取源,也正是因爲如此。對於信息可靠性的判斷成爲買房人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購房人的心理預期是影響房價的關鍵點

瞭解了樓市的現狀,我們言歸正傳說說房價由什麼決定的問題,從上面說的人口、政策、發展等宏觀條件下,可以窺探出些許微妙:購房人對於房價的'心理預期受到外界關於人口、政策等信息的影響,做出買房舉動造成的結果進一步影響到房價。在去年的媒體報道上經常能看到如下標題的文章:

大家回憶一下,當時媒體最愛用的關鍵詞就是:某某樓盤3000人搶900套房,2000套房當日售罄,售樓員和中介對買房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幾個人都看上這套房了,再不買就被別人買了,或者房東過幾天漲價幾十萬…就連平時大街、參加聚會也時常會跳到房子的話題,整體給人一種緊迫的氛圍,當週圍的信息被媒體稍加渲染,並且以驚悚的標題傳播出去,深深影響了購房人對待房價的心理預期,以後還會漲,即使後來出臺了政策限制,看漲房價的人仍然不在少數,根據央行發佈的今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於下季度房價,有31.2%的居民預期上漲,接近三成。

房價上漲-漲價信息被傳播-人們恐慌的買房-進一步刺激房價上漲,如此反覆被“洗腦”,購房人的心理預期成爲助推房價上漲的催化劑,只要改變了大家對於房價的預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房價的漲跌。信息需要被篩選,民衆的耳朵需要被淨化,當然,還要同時配合着供給端的調整以及準確的房價、房源信息。本輪樓市調整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改變人們的心理預期穩定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