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個案分析

社會工作者面談,是站在雙方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問題,提供不同的視覺看待問題,看到“他人”的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雙方能夠真正的互相理解和體諒。下文由小編爲大家分享有關個案分析,歡迎大家閱讀量瀏覽。

社會工作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個案分析

  一場車禍加劇了家庭矛盾

郭老,男,69歲,江西人,2008年妻子去世後來到深圳打工,主要在工地從事清潔工作,育有2兒1女,各自都已成家,2個兒子在深圳打工,女兒隨夫在北京打工生活。郭老這次因車禍住院,車禍導致頸椎骨折,損傷了一側神經,導致左側肢體癱瘓,保守治療過程中只能臥牀並保持固定體位。住院部的醫護人員向社工反映郭老在住院治療期間經常與兒子爭吵,不配合護理,拒絕打針吃藥,不配合醫生護士治療,之前在醫護人員的勸說下接受了治療,但這一次無論醫護人員和兒子怎樣勸導,郭老還是拒絕打針吃藥,不穿病號服,不蓋被子,多動,近期服務對象吵鬧着要自殺,無奈之下,尋找社工幫忙介入。

在住院之前,郭老基本是一個人在深圳生活,與子女的關係比較緊張,日常與子女的聯繫很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纔會在老家一家人團聚,郭老自己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平時生活狀態比較自由,習慣了無人管束。通過了解社工得知:郭老的脾氣暴躁,易怒,人際關係較差,住院期間有一位同住的工友來看望過一次。小郭向社工透露郭老有家暴行爲,曾經在老家對其妻子和三個兒女有較長時間的實施家暴行爲,2008年其妻子因不堪忍受郭老的家庭暴力,在村裏跳河自盡,爲此,兒女們與郭老的關係更加僵化,剛開始住院時,女兒有過來照顧,但因無法忍受郭老的辱罵和捱打,離開了醫院,小兒子不願意留醫院照顧,無奈之下只有大兒子留下照顧郭老。在住院期間,郭老與兒子的關係惡化,經常責怪兒子照顧的不好,兒子則抱怨郭老無理取鬧、自私自利,對很多生活事件雙方持不同的觀點和態度,併產生爭吵。

  問題分析

經過多方面的瞭解,郭老的性格、個性情緒上面存在較多的缺陷,此次住院激發到了更嚴重的家庭矛盾,社工嘗試從以下幾點分析問題。首先,生態系統理論把人的發展看作是持續地適應環境,並與環境的衆多層面進行系統交換的過程,其中適應力是主要觀點之一,即個人與環境的交流過程中,個人與環境間相互影響和迴應以達到最佳調和度,適應良好是二者間成功互惠的結果,而適應不良則是個人的需求與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社會支持之間無法匹配調和的結果。本案例中郭老出現不配合治療、與家人關係惡化等各種住院適應不良的情況,可以解析爲由於生活情境的改變,個人的健康、獨立生活的能力需求不被滿足,而現有的環境無法提供與需求相匹配的資源。其次,社會支持網絡是個人生命過程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從類型來劃分可分爲以社會工作者、醫生、律師和其他專業的助人者爲正式的社會系統,家人、朋友及鄰近等熟人爲基礎的非正式支持系統,這些支持系統對個人應對困境重要的支持作用。郭老因年紀大、來深時間短、工作不穩定,靠自己生活,基本沒得到正式的社會系統的幫助,原本與家人關係不好,朋友少,人際關係較差,非正式支持系統也薄弱,此次遭遇車禍因有違反交通規則,需要郭老負主要責任,無任何社保或保險來保障治療。

社工分析郭老由於發生車禍事件,導致住院臥牀治療,失去了自我護理和行動能力,對當前的狀況不適應,並將不適應的情緒轉接到與兒子爭吵、不配合治療等行爲表現上。

  制定服務目標和服務計劃

社工針對預估的情況,與小郭進行了溝通,在研究了家庭存在的問題上,進一步和家庭成員商討解決問題的目標和方案。服務目標初步設定爲:緩解郭老父子間的負面情緒,幫助其抒發不良的情緒,增加郭老對目前狀況的適應性,能去接受和適應現狀,改變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促進家庭和諧,整合資源,緩解目前面臨的高額醫療費用。具體服務策略爲:通過陪伴、傾聽、鼓勵支持、專注、同理心等技巧,穩定郭老的情緒,使其可以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保障其基本治療;與醫護人員合作,詳細的解釋郭老的病情,增加其對疾病的認識,從心理上接受康復及預後的過程;通過與父子倆的面談溝通,改善父子關係,鼓勵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幫助扶持;增強郭老的社會支持系統,挖掘其身邊的資源,如聯繫律師、保險公司,積極解決醫療費用問題。

  服務過程

安撫情緒,初步建立關係,配合治療和護理

社工來到病房,先與其兒子面談,去理解和接納他的情緒。在面談中其兒子向社工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複雜的感情,一方面因父親的脾氣個性、家暴行爲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憎恨父親,另一方面父親還是父親,看着躺在病牀上的父親心裏會難過,有愛也有恨,也向社工傾訴了自己的心裏壓力:老家有老婆和5個孩子,最大的在讀高中,最小的在上幼兒園,如今爲了照顧父親,自己放棄了工作,沒有收入,家裏的'開支都難以維持,父親的醫藥費較高,保險公司不願意提前支付,時常出現欠費,這都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社工通過傾聽、同理安撫其情緒。接着社工通過陪伴、關注、傾聽、支持等技巧,給予郭老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安撫情緒,初步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爲了保證郭老的治療,工作的人員給予勸導,郭老接受了治療。

認識疾病,接受現狀

在面談過程中,郭老談及了想自殺,以死來解決目前的困境,抱怨終日只能躺在病牀上毫無是處,不如一死百了。社工與郭老探討了死亡問題,通過同感,表達了他內心的感受,給予支持,幫助其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也利用非理性情緒治療理論,去辯駁他的非理性信念,賦予合理信念,改善情緒。在這個階段,郭老拒絕治療、與兒子爭吵的行爲以及爆發憤怒的情緒的次數明顯的減少,同時社工與醫務人員溝通,及時跟進郭老的病情、後期康復及預後,社工與郭老一起分析了目前所面臨的情況、疾病康復的過程,加深他對疾病的認識,幫助他更好的面對現實,適應住院的生活。在後期,社工與郭老一起探討了對未來生活的計劃,探討了其康復的結果,並做了兩種假設:一是康復,二是癱瘓在牀,通過探討這些問題,引發他的思考。

通過社工的努力,郭老不良情緒明顯減少,依從性提高,逐漸減少了不配合治療的情況,與兒子的關係也得到些許改善。

改變溝通模式,促進父子關係

薩提亞將人與人的溝通歸納爲三個要素:自己、他人、情境。一致性的溝通要對三個要素同時關注。當人們面對壓力時,往往會採用另外四種不一致的自動化應對模式,這四種模式分別忽略了三個要素當中的一項或者多項。社工通過觀察父子兩的溝通模式,主要歸於指責型,這種模式顯得有責任感,振振有詞,然而充滿憤怒,這種溝通模式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社工通過分別與父子兩

面談,站在雙方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問題,提供不同的視覺看待問題,看到“他人”的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雙方能夠真正的互相理解和體諒。另外社工作爲第三方,對他們互相爭執的生活事件做了澄清,消除和減少彼此間的誤會,促進雙方互相理解。通過多次的面談,雙方沒有再爭吵,出院前,郭老深深體會到了兒子的不容易,對社工訴說了對兒子的心疼,並流下了充滿無限關愛的淚水。

整合資源,保證治療

郭老在工地工作無勞動合同,也無社保,發生車禍後,交警判定他負主要責任。肇事車主購買了全險,將郭老的醫療費用問題完全交給保險公司處理。因損傷神經,治療上時間長、費用高,僅靠家裏的積蓄,無法維持治療,而保險公司難預支治療費用,經常出現拖欠醫療費用。社工嘗試給郭老申請救助金,但由於存在第三方賠付,不符合救助金申請的條件,無法申請救助金。社工分析郭老的處境,協助其與保險公司溝通,保險公司支付了部分醫療費用,同時積極鏈接社會資源,通過愛心企業連接到護理墊兩箱,以減輕生活用品上的開銷。在治療後期,其兒子委託律師,通過律師向法院提交申請,保險公司支付了大部分的醫療費用,後期的賠償也會根據郭老的康復情況走司法途徑解決。

  評估與結案

此次工作採取了服務對象評估和結果評估相結合的評估方式。目標達成情況的評估,個案服務目標基本達成,通過社工的介入服務,郭老改善情緒,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配合兒子的護理,慢慢適應了住院過程;通過面談,改善了父子兩的關係;在醫療費用方面,通過尋求律師的幫助,向保險公司爭取到了大部分醫療費,律師事務所也給郭老先行墊付治療費用,向愛心企業鏈接到部分住院所需物品。

服務對象評估:父子兩非常感謝工作員提供的幫助和一路的陪伴,給他們的家庭解決很實際的問題,尤其在適應疾病和改善關係方面。其兒子表示,在社工介入之前,不知道如何與父親相處,與父親的關係很糟糕,在醫療費用方面更是一籌莫展,面對很多壓力,心理壓力也很大。但是通過社工的幫助,改善了父子間的關係,對家庭的理解更深,同時也增加了個人的能動性,能積極面對困難,尋求解決的辦法。其感慨到:一場車禍讓我父親暫時失去了行動能力,但卻改善了這麼多年的父子關係,看到父親能夠體會我而流淚,我感到很欣慰,感受到父愛的溫暖,希望奇蹟能在我父親身上出現,讓他能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