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書“瘦身”大學生就業又一利好2015

日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在去年已取消的149項資格證書的基礎上,再取消網絡廣告經紀人、全國外貿業務員、註冊電子貿易師、港口裝卸工等62項職業資格。這不僅是簡政放權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希望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通過改革釋放和激發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證書“瘦身”大學生就業又一利好2015

上世紀90年代,“考證之風”在大學悄然興起。計算機證、普通話證、第二外語、會計證……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考證族”,嚴峻的就業形勢也讓“證書熱”更加白熱化。證書多了就一定能就業嗎?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若是手中無證,是否就丟掉了求職的重量級“砝碼”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釜底抽薪 給考證熱降降溫

“我也知道有些證書很雞肋,可別人都在考,如果自己沒有害怕會吃虧。”西安某高校大三學生李倩玉說:“計算機二級考試、全國書畫等級考試,加上四六級證書,我手上至少有四本證書。因爲準備當老師,希望書法等級證書能給自己加分。”

近日,南開大學對全國100餘所院校1800名在校本科生進行了調研。89.3%的學生打算或已經考證(不包含學校要求考取的證書),人均參加1.95門職業資格考試,平均每天花費2.36個小時用於備考,考證平均花費達1512.5元,超過了1249.3元的月均生活費。

其中66.1%的學生考證原因是“爲就業增加砝碼”,54.7%的學生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爲將來多元化就業和在勞動力市場上更具競爭優勢的有利條件。

  然而“盲目隨大流”是大學生考證的突出現象。

一位剛拿到證書的大學生,不得不到專業的論壇上請教自己的證書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計算機程序設計員職業資格證書與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證書有什麼不同?我今年年初跟風考了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三級高級技能證書,這個有什麼用?”

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下,證書“瘦身”爲社會創業創新清障搭臺,是國家發佈的又一就業利好。不僅爲人才的脫穎而出和自由流動提供了寬鬆環境,更是以釜底抽薪之勢,從根源上讓培訓熱、考證熱的亂象失去生存土壤。

  無需證書 市場進行優勝劣汰

隨着持證者人數不斷激增,以及用人觀念的轉變,證書的作用也有所減弱。目前除了部分行業有嚴格的資格准入制外,大部分工作不需要持證上崗。求職者能否勝任工作,用人單位、服務對象以及市場這隻“無形之手”,自然能實現優勝劣汰。

一家裝修公司負責人陳先生表示:“我們不看重證書,只要個人能力強經驗豐富就行。資格證書只能表明應試者通過了相關的考試,並不等同於持證者就有與證書相匹配的能力。”

已經畢業兩年的楚亞菲說:“好多證書在工作中根本沒用的,如果你不能充分展現個人能力,即使你證書再多,企業也會毫不猶豫將你辭退。”

一位企業的高管告訴記者,“校園考證一定先要明確就業方向,再有的放矢地考取就業必須的准入類職業證書。學生主要的'精力還要放在學業和社會實踐上,一些技能證書考取建議在就業後進行。”

  尊重市場規律 爲創業創新清障搭臺

西安一高校的就業中心負責人認爲,“很多職業都需要持證上崗,職業證書已成爲求職就業不得不跨的門檻。僅以資格證論英雄,可能會將一些有技能有經驗的無證勞動者拒之門外,更讓非理性的‘考證熱’高燒不退。”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傳學院2013級輔導員劉小爽表示:“我們應當重點放在考證時內容的學習上,而不是單爲了拿到證書而考證。取消的證書也是對大學生的一種鬆綁,不用爲了外界的壓力去盲從考證,有更多時間進行創新創業。”

  然而取消部分證書並不等同於不要職業資格證書。

畢業於體院的侯女士告訴記者:“有些單位確實需要硬性的資格證書,沒有某些證書連報名的機會都是沒有的。”她當初在考公務員時,就有某個職位是要求有高級教師資格證書,並有在高校任職的經歷才能報考。據瞭解,機械類、金融類、建築類等工科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考取與專業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才能實現對口就業。

雞肋證書的取消讓市場更具活力,讓勞動更加自由。也能凸顯職業資格培訓和認定的價值,提升真正需要證書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