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考高起本語文知識要點

  一、填空

2017年成考高起本語文知識要點

1.《詩經》是我國中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

2.《詩經》收錄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3.(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4.(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5.《史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贊之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6.《史紀》內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7.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爲詩之根本準則”。後人輯有《陶淵明文集》。

8.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9.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10.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11.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景《黃鶴樓》詩在藝術特色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12.李賀詩中帶有明顯的傷感情調和濃郁的死亡氣氛。故有“(詩鬼)”之稱。

13.(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14.(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5.孫髯。字(髯翁),號(頤庵),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

16.《大觀樓長聯》共180字,歷來爲人們稱道,被譽爲“(天下第一長聯)”。

1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出自朦朧派詩人(北島)。

18.《北島》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

19.(奧尼爾)被稱爲“美國現代戲劇之父”。

20.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思想家詩(孟子)。

21.陶淵明卒後朋友私諡“(靖節)”。

22.蘇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王維)。

2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4.寫西南聯大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跑警報》的是(汪曾祺)。

25.《丈夫》是(沈從文)的作品。

  二、名詞解釋

1.朅:健壯英武的樣子。 2.杲杲:日光明亮的樣子。

3.煢煢:孤單煢獨狀。 4.援:取。

5.深轍:大車的車跡。 6.俱:同來。

7.款款:徐緩的樣子。 8.千尋:形容鐵鏈之長。

9.怛:恐嚇。 10.狎:親近而不莊重。

11.闌珊:殘,將盡。 12.衾:被子。

13.杳杳:深遠幽暗的樣子。 14.星如雨:焰火或者燈光之盛。

15.闌珊:零落,稀疏。 16.夢蝶:短暫,虛幻。

17.寧帖:安寧,安穩。 18.膏:潤髮的油。

19.痗:病,痛苦。 20.慊慊:不滿,怨恨。

21.扶疎:繁茂狀。 22.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幟。

23.畋:打獵。 24.離尤:遭災。“離”通“罹”。

25.晌:一會兒。 26.剛道:硬說。

27.暗香:幽幽的香氣。 28.龍蛇:指碑文上的字跡。

29.尋常:長度單位。二尺爲尋,二尋爲常。

  三、簡答

1.“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此聯寫景之妙。

答:“穿花”一聯寫曲江春景,廟宇天然。蛺蝶在花間穿梭,蝶戀花,花依蝶,相得益彰,色彩絢麗。蜻蜓輕觸水面,款款而飛,自由自在,多麼恬靜多麼自由,多麼美好的自然春景啊!可這大好春光,即將消逝,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詩人寫出了結句“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對於愁積一胸的杜蒲而言,只有春光不會辜負他。

2,《水調歌頭.落日秀簾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這首詞作者通過展現庭前廣闊江面突兀變化,波濤洶涌,風雲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超然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曠達豪邁的處事精神及對心性修養的人生追求。

3,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悠長又寂寞的雨巷和丁香一樣的姑娘”這兩句反應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心情。

答: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寞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行走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的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個美好希望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樣美好的希望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突兀即逝,就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留下的依然是詩人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額逝的希望!這樣的形象描寫,逝用象徵的方法暗示傳達了詩人憂愁迷惘的心態。同時表達達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苦悶,彷徨,充滿理想和低迴而迷茫的心態。

4,如何理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答:此詩出自北島的《回答》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這兩句字面上理解爲:卑鄙者的人因卑鄙而活下來,高尚的人因高尚而死去。這兩句詩是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思,將荒謬的時代總結爲兩行警句,使讀者刻骨銘心。卑鄙者暢通無阻,無所不爲,往往是社會上最的利也是最得意的人,而那些恪守道德,堅持理想的人則是處處碰壁,走投無路。作者以隱喻中用陳述的手法通過對比將社會黑白不分,道德淪喪的現象表露無遺。

5,柳宗元的《三戒》是什麼?它們在文學形態上有什麼特點?

答:柳宗元的《三戒》是《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臨江之麋》。在文學形態上有什麼特點:文章通過三則故事,三種動物藉此喻彼,借小喻大,以物喻人,隨物賦形,寄予了深刻的道理。所謂“寓”是寄託的思想,作者善於體情察物,抓住麋,驢,鼠的動物本性,隨物賦形,在此基礎上加以想象和誇張,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是具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淺顯易懂的故事形象中體現出來。

6,《大觀樓長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歷史觀?

答:抨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規律,他把正統王朝看做是不長久的幻影,把帝王們的“偉烈豐功”看做是“斷碣殘婢”。寫盡了作者對帝王將相的輕蔑,揭示了歷史無情的真理,任何統治者,即使確有豐功偉績,在世時風光無限,頌揚不絕,但在歷史的長河中,確實只是一朵浪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