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與中國畫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中國詩與中國畫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7-30題。

我們要了解和評判一個作者,應該知道他那時代對於他那一類作品的意見,這些意見就是後世文藝批評史的材料,而在當時表示一種文藝風氣。一個藝術家總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作,也總在某種文藝風氣裏創作。這個風氣影響到他對題材、體裁、風格的去取,給予他以機會,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範圍。就是抗拒這個風氣的人也受到它負面的支配,因爲他不得不另出手眼來逃避或矯正他所厭惡的風氣。正像列許登堡所說,模仿有正有負,亦步亦趨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聖佩韋也說,儘管一個人要推開自己所處的時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觸,而且接觸得很着實。所以,風氣是創作裏的潛勢力,是作品的背景,而從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們閱讀當時人所信奉的理論,看他們對具體作品的褒貶好惡,樹立什麼標準,提出什麼要求,就容易瞭解作者周遭的風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好比從飛沙、麥浪、波紋裏看出了風的姿態。

一時期的風氣經過長時期而能保持,沒有根本的變動,那就是傳統。傳統有惰性,不肯變,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變應變,於是產生了一個相反相成的現象。傳統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爲規律,把常然作爲當然和必然。傳統不得不變,因此規律、習慣不斷地相機破例,實際上作出種種妥協,來遷就事物的演變。它把規律解釋得寬,可以收容新風氣,免得因對抗而搖動地位。傳統愈悠久,妥協愈悠久,妥協愈多,愈不肯變,變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於是舊傳統和新風氣破裂而被它破壞。新風氣的代興也常有一個相反相成的現象。它一方面強調自己是嶄新的東西,和不相容的原有傳統立異;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來頭,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個傳統作爲淵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註家要把《水滸》、《儒林外史》等白話小說和《史記》、《漢書》掛鉤搭線,西方十七、十八世紀批評家也要把新興的長篇散文小說遙承古希臘、羅馬的史詩。這類暴發戶造譜牒或者野孩子認父親的事例,在文學史上常有;它會影響創作,使作品從自然的天真轉而爲自覺的有教養、有師承,所以未可忽視。

(節自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

27.下面文字中紅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傳統不得不變,因此規律、習慣不斷地相機破例……

A.把握時機,委曲求全 B.順應形勢,改變常規

C.等待機會,破除習慣 D.因勢利導,不拘一格

28.請用文中的詞語,稍加組織,填入空格,不超過20字,注意前後的銜接(4分)

文中用“暴發戶造譜牒”、“野孩子認父親”作喻,來說明當時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

29.根據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時期的文藝風氣,有哪兩方面的材料?(5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文藝風氣的同一現象中,常常包含着相反的兩個方面,例如傳統有“不肯變”的一面,又有“不得不變”的一面。文中第一段寫了哪些這樣的現象?(不超過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27(3分)B

28.(4分)新風氣向古代另找一個傳統作爲淵源所自的

詞語選得對而前後不銜接的扣1分。

29.(5分)(1)當時的理論;(2)當時對具體作品的評析

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給5分。語句不通順酌扣。

30.(6分)

(1)文藝風氣給作者以機會,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範圍;

(2)文藝風氣對創作的支配有着正負兩個方面(或“亦步亦趨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答對一點給3分,答對兩點給6分。語句不通順或超過字數酌扣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