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節選閱讀理解及答案

中國畫之所以能爲大衆接受,是因爲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遊可居、可靜心暢神,坐遊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淨以爲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節選閱讀理解及答案

“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畫論品評申多有點評,我不研究畫史,故對“典型的代表人物”無大興趣。孔子說“君子不器”,大約是指對“術”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學生請教種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術”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歷代中國畫論提煉出來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們所謂的“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物,這認識是狹隘的。“逸”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誌。“逸”關乎才情,更關乎修爲和境界。關於“逸”的歷代論述很多,我把它概括爲六個字:

不象——不願拘泥於物象,“非不能也,實不爲也”。實在是不屑於那個“象”。

自由——忠實於個人情感。不做,不劉,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如是做出來、刻出來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間的是“神”。

出塵——與“意識形態”無關,不爲誰服務;不爲時風左右、不顧大衆需求。當然它又絕然不是仇視社會,它是通過內省而這至善;人們欣賞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養到一定的功夫纔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神…‘妙“能”裏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則是更突出了。歷代畫論稱之爲“標格特出”或

“標緻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是“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

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爲野選之人、出世之人。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濤呢,他G裏頭還是嚮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塵外,心在塵中,如此狀態,在畫上能看出來。觀石濤的畫,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矛盾着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爲標籤,甚至成爲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

(摘自《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

1.下列關於原文第一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是養心修身的藝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夠被大衆廣泛接受。

B.中國畫的人性指歸的“至善”,可靜心暢神,坐遊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

C.中國畫不表現戰爭血腥,也很少表現暴蹂焦慮。追求至靜至遠,天人合一。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D.老子認爲安靜克服躁動,寒冷克服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中國畫就是能夠讓人靜下來的藝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爲和境界。“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

B.中國畫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千載不移,而“筆墨”的部分代代有變。

C.中國畫繪畫的情感應該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在流和做之間的作品是神品。

D.中國畫“筆墨”的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中國域作品應當隨時代而變,隨大衆需求而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歷代畫論稱“逸”格爲“標格特出”或“標緻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繪畫形象完全跳出來了,活靈活現,超塵絕俗。

B.“逸”格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逸”格的中國畫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

C.真的逸格多爲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濤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

D.石濤的畫論思辨能力極強,對中國畫的本質認識深刻,但他的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

【參考答案】

1.B(主語應該是宋代山水畫 )(3分)

2.D(“中國畫作品應當隨時代而變,隨大衆需求而變”錯,原文中有“不爲時風左右、不顧大衆需求”,原文最後一句“‘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爲標籤,甚至成爲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3分)

3.A(原文“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繪畫形象”)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