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寫意性閱讀習題及答案

  中國畫的寫意性

中國畫的寫意性閱讀習題及答案

中國畫表現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認識和方法。中國畫家對生活中的實體形象在提煉、概括當中,運用的不是寫實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那麼,中國繪畫藝術審美意識物化形態的特徵是什麼?簡單說來,就是寫意性。

把寫意視爲筆墨形式,是明以後的事。中國畫的寫意,是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觀,是中國繪畫藝術的表現方法,是迥異於西方美學的另一種美學體系。它理應包括從經營意象、塑造形象、表現思想主題的整個創作過程。如果把寫意簡單地看成是筆與墨之間的一種形式和單純的繪畫技法問題的話.就會妨礙我們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瞭解。

神似論所以成爲中國古代畫論中的一交巨流,因爲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質。所謂形無神不活,神無形而不存表現物象,沒有神,不管形怎樣鮮明、逼肖,也很難生氣鬱勃。所以把寫神、表現神韻神似作爲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現。中國畫在注重神之外,還更注重意,因爲神多在物意之中,輕形與其說是基於重神,毋寧說是爲了表意。因爲從藝術表現看,意是構成神似、神韻的重要條件:意既是中國繪畫的繪畫觀.又是創作方法。

意的內涵在中國古典繪畫中是比較寬泛而多義的。意除指畫家的主觀意志、情思、畫的意旨、意蘊外,還指神似、神韻、意趣:也指藝術表現上的含蓄和精練概括,當然更指意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繪畫中似無嚴格的界定:這表明中國畫在追求意的表現上,是從對具體形象的表現發展爲對作品畫意的表現。

意的基本特徵,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禮在他的《畫梅題跋》中論畫梅時說:畫梅不要像,像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國畫不似而似則似在神,不到而到則到在意,這是藝術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簡而意足,這雖說是宋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原則。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國畫中所以來能長足地發展,是因爲中國繪畫藝術多以謹細爲忌。這在唐人的《歷代名畫記》中就已提出:精之爲病也,而成謹細。謹細是指對物象外在形貌的過分刻畫。張彥遠的《論畫體》有一段文字對我們瞭解這一審美原則,特別是理解中國畫的重意很有幫助。他說:夫畫物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於了。

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隨着主觀描寫的增加,從塑造形象的寫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渾成中生髮機趣,進而又產生了表現畫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題內容的寫意。但是無論是表現具體形象的神意,或是爲表達畫家思想感情和畫中主題的寫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元人湯逅所說:以意寫之,不在跡象。不在跡象並非不要依據客觀跡象,而是說依據跡象,但不爲跡象所牽,是化客觀跡象爲主觀跡象。表物象之意是畫家在他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中,爲了創造足以達心適意的藝術形象,可以不受客觀對象拘束;當他創造達心適意、的藝術想象並進而表現自然景色和社會事物對,不僅不受客觀對象的拘束,而且還可以用運實入虛或運虛入實的手法創造畫意。

此外,中國曆代畫家、文人也以畫造意,這和他們的繪畫觀、審美理想緊密相聯。他們把繪畫看作和創作詩文一樣,也是抒發胸臆的一種方式。他們之所以重意,正是爲了以達其心,適其意。唐代王維的畫更帶有較強的主觀抒情的性質,宋人畫更多的是藉助梅、竹的習慣寓意來比喻人的節氣和情操。

(選自2009年12月12日《美術報》,有刪改)

【12、13題爲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5分)

A.中國畫的美學體系迥異於西方美學體系,它運用的'不是寫實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實。

B.中國繪畫藝術的輕形,不僅是爲了強調神似神韻,更是爲了表意,因爲神似神韻的構成離不開意。

C.中國畫的創作:意貫穿始終。從審美構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題表達,都離不開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國古典繪畫力求避免謹細,是因爲精在中國畫中未能得到長足發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簡而意足。

E.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爲了使藝術形象足以表達畫家思想感情,在創作時,常常可以不依據客觀物象,不受客觀物象的拘束。

2.能夠體現中國畫不到之到的審美原則的一項是(3分)

A.形無神而不活,神無形麗不存。

B.意的概念,似無嚴格界定。

C.畫物特忌形貔彩章,歷歷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氣節情操。

3.不患不了,而患於了中的了指什麼?爲什麼中國畫患於了?(4分)

4.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畫家是怎樣做到達心適意的?(4分)

  閱讀【答案】

2.C

3.(1)了指繪畫中的謹細。(或:精細;形貌彩章,歷歷具足。)(1分)

(2)因爲過分追求了,就難以表意(或:就無法達到神似。或:就無法做到不到之到),就會失去中國畫的特徵(或:就違反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審美原則)。

4.(1)依據客觀跡象,但不受客觀對象拘束,可以運用運實入虛運虛入實的手法去創造畫意。(或。)

(2)可以用畫直接抒發較強的主觀情緒,也可藉助畫的物象寓意來傳達情感、志向等。[4分。(1)不受拘束1分,運實入虛運虛入實1分。(2)主觀抒情1分,物象的寓意來傳達個人的情感、志向1分。如只答以畫造意,1分。]

  【解析】

1.試題分析:A.原文是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實性,不等於所塑造的形象不真實D.精在中國繪畫中得不到長足發展,並非中國傳統繪畫力求謹細的原因,這是因果顛倒。E.原文是並非不要依據客觀跡象。

2.試題分析:C不到之到是追求意似;不到中的到指對物象外在形貌的過分刻畫。畫物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就是爲追求不到。A.這是說明形與神的關係;B.這是說明意的內涵在中國古典繪畫中是比較寬泛而多義的。D.這是說明文人以畫造意。

3.試題分析:謹細是指對物象外在形貌的過分刻畫。張彥遠的《論畫體》有一段文字對我們瞭解這一審美原則,特別是理解中國畫的重意很有幫助。他說:夫畫物特忌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爲D級。

4.試題分析:本題答案在文末兩段,不爲客觀跡象所牽,化客觀跡象爲主觀跡象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隨着主觀描寫的增加,從塑造形象的寫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渾成中生髮機趣,進而又產生了表現畫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題內容的寫意。但是無論是表現具體形象的神意,或是爲表達畫家思想感情和畫中主題的寫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元人湯逅所說:以意寫之,不在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