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書法的方法

書法美的表現,不外有“實”與“虛”兩個方面。“實”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筆、結構、章法等內容;“虛”的方面是無形的,包括神采、氣韻、意境等內容。兩方面互相依存,相互爲用,共同表現出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

欣賞書法的方法

用筆、結構和章法,都是可見的形體。用筆有遲急、起伏、曲折之分,筆鋒有正側、藏露之別,筆畫形態有方有圓,還要講求筆力與筆勢;結構有奇正、疏密、違和等法理;章法有賓主、虛實、避就、氣脈連貫和行列形式等表現方法。三者之間既區別又相輔相成。

神采、氣韻、意境,都是無形之物,他須要通過有形的用筆,結構與章法加以表現。神采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古人評論書法,早有“神采爲上,形質次之”的.說法,但同時又指出“規矩既失,神則無存”。神采美只有通過形質美才能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是形與神之間的橋樑,是表達情性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於毫端,以氣行筆,點畫之間氣脈相通,氣韻和神采才表現出來。意境也是書法藝術的內在美,包含意境、情調、書法品評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他與書法創作取反方想向的運動。書法創作是集點畫以成字。組字而成篇,從而表現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書法品評的第一視覺印象常常是書作的神采、氣韻、再審視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結字,用筆、有書作的意向,而聯想到生活中種種事物,作者的創作環境和思想活動,從而領會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書法品評的過程,是觀賞者的“美的再創造”過程。

解讀鋼筆行書的特點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張懷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幫謂之行書。

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爲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爲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佔據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了帶羣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