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國中生心理健康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國中生心理健康知識

  國中生心理健康知識

一、 中學生應該學習一點心理健康小知識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鬆上考場。

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瞭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鍊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瞭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3.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所幫助。因爲在瞭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瞭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強與同學的友誼。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爲了學生的現在也爲了將來,中學生應學習一點心理學。

二、保持心理健康,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如果你問一位中學生“你健康嗎”他也許會說:“我當然健康,瞧,我壯得象頭小牛犢,從沒生過病。”可是健康不應只指體格健壯與否,還應包括心理在內的健康。嚴格地說,只有體格健康還算不上是健康,因爲健康不只是體格健壯與否,還包括心理健康與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解釋: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從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現在不少中學生存在着一些心理問題。如膽小、憂鬱、孤僻、依賴、神經質、人際關係不良等。那麼,怎樣纔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生理健康的指標較明確,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較爲困難,因爲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爲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爲和心理,並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應指出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能只看一時性的偶爾現象,使斷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差異。

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 正確的人生態度。

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抱有正確人生態度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爲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會變革時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頭腦清楚,眼界開闊,立場堅定,即不保守,也不冒進……總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妥,與時代共同進步,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滿意的心境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都比較滿意,沒有心理障礙。滿意的心境來源於正確的認識,由於他們能一分爲二地論人論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外貌、德才學識有正確的分析。他們在別人的議論包圍中既不會被讚揚、歌頌衝昏頭腦,又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因爲他們對自己心中有數,能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有益的東西。他們不自驕自傲,也不自輕自賤。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會淹沒在別人的議論中無所適從,他們總是處於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他們對別人也有一種客觀的、全面的評價,不會忽冷忽熱,不會苛刻地要求別人。對工作、生活、學習也有正確的標準,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總是滿意的、愉快的。

③ 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這是因爲他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因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人爲善的人能夠與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際關係和諧,心情當然就比較舒暢,心理會處於健康狀態中。

④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誌,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保持統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僞,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既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頑固執拗,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

⑤適度的情緒,充分的理智人與動物區別在於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勝消極情緒,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要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而不低下猥瑣、淚喪悲觀的情緒,更不會反覆無常。

  國中生心理健康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爲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徵。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衛生組織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中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中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中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爲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國小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爲嚴重。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着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着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爲之擔憂。然而,只要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爲父母、爲師長者要切實瞭解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國中生心理健康自我調適方法

(一)確定適當的抱負水平

有些校長在制定工作計劃時,往往把目標訂得過高,這就可能因難度過大導致目標不能實現,一旦落空,必然造成嚴重的挫折感。因此,在確定工作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其價值大小,而且要充分考慮它實現的可能性。如果條件不具備,即使是很有意義的目標也不應列入主要的工作計劃之中。

(二)適當調整目標方向

當事實表明某一目標的實現已不可能或可能性極小時,如能儘快對原訂目標做出調整,改變一下目標方向,亦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比如,某校長原想在升學率上使學校達到全區中上水平,但終因生源差,實現目標困難較大,於是及時改變方向,在發展學生特長,辦出學校特色方面下功夫,很快取得突出成績,使學校的形象同樣大爲改觀。從心理調適的角度看,人們在某些方面目標無法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往往會通過更換新目標淡化挫折感或通過其它目標的實現和其它需要的滿足來作爲補償,以恢復心理平衡。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中的替代和補償作用。

(三)辯證地認識挫折情境

對挫折情境如何認識,是影響挫折體驗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把挫折單純看作是一種損失,是倒楣事兒,是不該發生的事兒。這樣認識的結果只能導致怨天尤人,懊悔不迭,從而加重挫折體驗。如果能夠辯證地看待挫折,把它看作是前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並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增長經驗,鍛鍊意志,就能充分利用挫折的積極效應。“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樣認識自然會減輕挫折體驗,進而促成挫折向成功的方向轉化。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的合理化作用的反映。

(四)正確分析失敗原因

失敗時要冷靜、客觀地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一般說,失敗的原因不外乎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對主觀原因當然要進行認真的分析,這是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但如果不屬重大責任事故,總結的重點一般不應放在個人責任上。從心理調適的角度看,如果能把導致失敗的客觀原因實事求是地總結出來,就能起到使當事人減輕心理壓力、消除挫折體驗的作用。當然,這決不是說要人們在犯了錯誤的時候拼命地去拉客觀,爲自己開脫,而只是說,在客觀分析各種原因的基礎上,不必要陷入過分的自責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精力放在“以後怎樣改進”上邊去。這纔是心理防衛中“合理化作用”的積極意義所在。

(五)繼續努力,爭取新的成功

有時,目標受阻是因爲客觀上條件不成熟,主觀上努力不夠所致。此時如能鍥而不捨,再接再厲,或在另一個方向上去努力有所成功則一時的挫折感自然會在新的成功喜悅中煙消雲散了。這一調適方式常見於自信心和好勝心都比較強的人。比如,一位校長,聽到別人挖苦他科研成果上一片空白時,在惱怒羞愧之後,發奮鑽研教育理論,後來發表了幾十篇論文,還出版了專著,成了一位有相當影響的學者型校長。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中最具積極意義的一種調適方式──昇華。

(六)合理調節情緒

人在遭受挫折時,總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如煩惱、憤懣、沮喪、焦躁等。這些消極情緒如不能很快加以控制,便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如果遇到重大挫折,消極情緒表現過強,還可能導致出現非理智性的行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遭遇挫折後,能否成功地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往往是擺脫挫折困擾的重要條件。在這方面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轉移,即把注意力暫時轉移到其它事情上,以緩解或沖淡不愉快的心情;宣泄,即在適當的場合,向適當的對象傾吐心中的不快,這是減輕內心痛苦的有效措施;壓抑,即靠意志的作用把不愉快的心情壓在心底,不讓它表現出來,對身居領導的校長而言,這是常用的一種自我控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