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心理調研報告3篇

  篇一:關於鄉鎮幹部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報告

鄉鎮幹部長期工作在一線,直接面對人民羣衆,面臨矛盾多、壓力大,特別是隨着社會轉型、經濟轉軌、鄉鎮政府職能轉變,鄉鎮幹部的心理及工作常態受到了較大的衝擊。新形勢下的種種要求,使鄉鎮幹部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很容易出問題,輕者影響工作,重者嚴重失調,精神崩潰。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鄉鎮幹部的心理健康問題,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真正重視,真情關心,真心愛護”鄉鎮幹部,提高鄉鎮幹部心理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鄉鎮幹部隊伍。

就醫心理調研報告3篇

一、鄉鎮幹部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近年來,各地在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有效提高了鄉鎮幹部的整體素質。就目前的整體情況看,鄉鎮幹部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還是良好的,大多數幹部心理健康、積極,狀態良好,幸福感強。但是,也有部分幹部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部分幹部存在焦慮、軀體化、抑鬱、人際敏感等心理困擾。

鄉鎮幹部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集中表現爲四種心理:一是能力與難度偏差引起的“恐慌”心理。面對羣衆上訪、計劃生育、羣體性突發事件、拆遷、山林權屬糾紛等疑難工作,茫然失措,“硬招不敢用、軟招不管用、新招不會用”,深感能力不足,常覺 “能力危機”“本領恐慌”。二是定位與越位迷茫引起的“觀望”心理。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有些鄉鎮幹部的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工作能力與新形勢不相適應,不知該幹什麼,怎樣幹,很迷茫。幹了怕越位,在難定位與怕越位之間只好選擇“觀望”。三是收入與現實窘迫引起的“自卑”心理。鄉鎮收入的縮水直接導致幹部的各類津貼、補助和福利成爲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幹部收入較低,待遇較差。拮据的經濟待遇與外面的富裕安逸形成鮮明對比,窘迫的現實讓鄉鎮幹部有些自卑。四是有爲與無位矛盾引起的“無味”心理。鄉鎮幹部是“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三苦”幹部,但絕大部分卻一直沒有晉升、流動的機會,很多甚至一輩子“原地踏步”。在追求事業有爲與仕途有位的矛盾衝突中,產生了索然無味的心理。

二、鄉鎮幹部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鄉鎮幹部的心理困擾、心理異常、心理失衡等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工作、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和個人自身問題。

(一)來自工作的壓力。“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領導責任問究制”、“一票否決制”等都在加重幹部求發展、保穩定的壓力。對於諸如安全生產等不可控制的突發性事件的提防與憂慮,對羣衆上訪的應對等,都使幹部“責任”擔子驟然加重。經常性工作已經很多,又要應對突發性事件,工作十分繁重,多數鄉鎮幹部“終日不得閒,身上百事纏;嚐盡千般味,酸甜苦辣鹹。”

(二)來自社會的壓力。社會轉型期,鄉鎮幹部在發展與穩定的雙重壓力下,還要再抽出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與精力來應對各種社會關係。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形形色色的誘惑,要妥善處理,平衡各方,實非易事,給鄉鎮幹部帶來了很大壓力。

(三)來自家庭的壓力。鄉鎮幹部也有家庭父母妻子兒女。但他們工作太忙,再加上工作環境艱苦、待遇差、收入低、社會地位和長期的兩地分居等因素,無暇顧及家庭感情和子女教育,一些幹部對家庭感情有種危機感,對子女有愧疚感。

(四)個人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和對心理健康認識的缺失。大多數幹部在學生時代和工作後都未曾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專業培訓,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同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少鄉鎮幹部過分強調剋制、忍耐,個人對心理健康存在偏見和誤解,即使知道自己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也羞於啓齒、諱疾忌醫。

三、鄉鎮幹部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之道

心病還須心藥醫,解決鄉鎮幹部心理健康問題,要從“心”入手,“內”“外”兼治,既要組織關愛,社會認可,又要重視個人修養,內在提升。

(一)組織關愛,積極落實激勵保障措施,改善鄉鎮幹部工作、生活條件。

一是逐步改善物質條件。改善辦公、生活條件及配套服務。二是逐步提高報酬待遇。認真落實規範性津貼補貼,改善待遇。三是注重激勵關懷。對幹得好、業績突出的鄉鎮幹部予以表彰獎勵,開展經常性談心談話,及時掌握鄉鎮幹部工作和思想動態,瞭解幹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並針對性的進行排擾解難,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二)營造良好環境,減少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外部因素。

1、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設“和諧型機關”,讓幹部在寬鬆、積極的環境中工作。經常鼓勁打氣,設身處地體會鄉鎮幹部的辛苦,多看本質和主流,多些體諒和理解,少些埋怨和責備。工作上,既要“壓擔子”,又要“指路子”,儘量在工作上爲鄉鎮幹部“鬆綁減負”。

2、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教育培訓。一是加強黨性教育和鍛鍊,提高其政治素質和黨性修養。教育鄉鎮幹部要“管得住小節,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用一顆平常心看待名利得失。二是加強能力培養,提高履職能力。引導鄉鎮幹部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開闊眼界,開闊心胸。通過學習,消除“本領恐慌”。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幹部心理健康免疫力。教會鄉鎮幹部正確認識自身的心理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3、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關愛鄉鎮幹部。一是建立“健康檔案”,對鄉鎮幹部身心健康進行跟蹤管理。建立心理援助機制,積極做好心理援助工作;適時進行心理干預;完善應急機制,妥善應對心理危機極端事件;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工作之餘,組織開展各類球賽、健身、文藝表演等文體活動,促使幹部放鬆身心,釋放壓力。三是堅持實行鄉鎮幹部休假制度,倡導科學健康生活方式。在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安排休假,提倡鄉鎮幹部健康休閒,用健康生活引導健康心態。

4、營造良好的社交環境,暢通鄉鎮幹部溝通渠道。建立完善日常談話談心制度,保證同級、上下級之間的良好溝通,拓寬鄉鎮幹部傾訴心聲和心理求助的渠道。積極引導鄉鎮幹部在面臨實際困難和現實問題時主動尋求包括同事、朋友、配偶、父母等在內的社會支持。

5、營造良好的幹部成長環境,建立有利於鄉鎮幹部成才的用人機制。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和用人標準,探索建立科學的幹部考覈評價體系,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既要考察和衡量幹部德能勤績廉的情況,又要注意瞭解和掌握幹部的心理素質,用人突出 “人崗匹配”。注重從鄉鎮選拔人才擔當領導幹部,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羣衆信得過”的優秀鄉鎮幹部選拔到重要崗位上培養鍛鍊,使鄉鎮幹部感到工作上有幹頭,政治上有奔頭。

6、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形成有利於鄉鎮幹部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抓好輿論宣傳。要對鄉鎮幹部給予公正的評價,要多正面宣傳,引導全社會理解支持、關心愛護鄉鎮幹部,營造鄉鎮幹部在艱苦條件下舒心工作的良好氛圍。

(三)提升自我修養,增強心理健康意識。

鄉鎮幹部要從自身出發,調節心理平衡,以平和的心態應對壓力和挫折。一要學會科學地釋放壓力。首先要承認壓力並學會傾訴,其次要有面對壓力的心理準備,心態要樂觀豁達。二要正確面對挫折。陳毅有詩“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人生路上,挫折在所難免,是磨難,是考驗,也是健康成長的催化劑。三要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真誠待人,真心爲民,對人寬容,對己剋制,對事盡力,對物珍惜,建立寬容和諧的人際關係。四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做好自我心理保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學習管理情緒的方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培養積極的業餘愛好,多參加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學會勞逸結合,張弛有道;五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學會寬容大度,正確看待名利得失、進退留轉,保持平常心,正確定位自我,學會欣賞別人,培養幽默感,給力自己,給力幸福。

  篇二:關於鄉鎮領導幹部心理健康問題的調研報告

鄉鎮領導幹部處在最基層,肩負着維護一方穩定、發展一方經濟的重任,工作頭緒多、困難多,強度大、壓力大。目前,鄉鎮領導幹部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爲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生活甚至幹部隊伍整體形象和鄉鎮職能發揮的重要問題。爲摸清鄉鎮領導幹部心理健康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我們通過調查問卷、集體座談、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了深入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我市在加強鄉鎮領導幹部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有效提高了鄉鎮領導幹部的整體素質。從問卷調查情況看,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認知指標:幸福感、自我接受度良好的比例分別達到了72%、68%,這說明我市鄉鎮領導幹部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來看是好的,大多數幹部心理健康、積極,狀態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幹部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認知指標:軀體化、焦慮、抑鬱、人際敏感的比例都達到了所採集樣本數的25%以上。甚至有些幹部已存在心理疾病,雖然比例很低,但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共設計了焦慮、抑鬱、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幸福感、自我接受度等7個指標、55個選題,發放問卷460份,回收433份。

結合調查問卷和座談了解的情況來看,分析鄉鎮領導幹部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五種傾向”:

1、心理疲勞傾向。心理疲勞是由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覆的心理刺激及複雜的惡劣情緒逐漸影響形成的一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厭倦、心情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純、反應遲緩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長年累月,在心理上會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在精神上會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發多種身心疾患。不少鄉鎮領導幹部每天無規律繁重工作,常常眼睛痠痛發脹,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晚上失眠多夢,經醫院檢查又無實質性的病症,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這種傾向的發展、延續和加重,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一是身心勞累,軀體化趨向較強。軀體化是指由於心理痛苦而引發的身體不適。由於生理疲勞、心理疲勞,發生心理障礙,誘發各種心理疾病,常見的有人格障礙、神經症、精神分裂症和心身性疾病。最主要的還是持續不良反應所引起的軀體器質性的病變,包括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病症。生理上表現爲興致低落,倦怠乏力,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嗜睡,易疲勞,心不在焉。

二是有厭倦情緒,缺乏工作興趣和激情。長期從事單調、重複的公務活動,產生心理飽和,工作興趣和激情減退。對工作缺乏激情,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只求四平八穩,不願承擔責任,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甚至有的不願多考慮工作上的事,“一提工作就頭痛”。

三是心理麻木,事業心減退。有的自以爲經過風浪,見過世面,儘管工作成績平平,但仍自我感覺良好,對一切都無所謂,得過且過;有的恃有資格、有閱歷,認爲“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守攤思想嚴重,遇到困難繞着走,不見好處不動手;有的以爲自己奉獻的多,得到的少,整天牢騷滿腹,怨氣沖天,對工作漠不關心,對事業缺乏熱情。有的工作上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議論人時間多,琢磨事時間少,遇事能拖則拖、能躲則躲,做“老好人”,說“老好話”,拉關係、和稀泥,生活上追求玩樂,貪圖享受,熱衷應酬。

2、心理失衡傾向。心理失衡是指個體的願望、需求得不到滿足或遭受挫折、經歷失敗時,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亂的狀態。表現在鄉鎮領導幹部身上,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是政治信仰失衡。少數鄉鎮領導幹部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環境下,不信馬列信迷信,不信科學信風水;有的領導幹部臺上作科學報告,臺下求神拜佛,在繚繞的香火中尋求寄託和心理安慰;有的領導幹部迷信數字,有的甚至在換屆或人事調整前請求算命先生指點迷津,等等。

二是生活內容失衡。有的領導幹部無法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平衡,無法統籌兼顧,因局部失衡而引發心理危機,如有的只顧朋友之情,而失去工作原則性,有的爲了工作不顧家庭、不顧身體等。

三是內心慾望失衡。慾望是一種心理勢能,包含生理慾望和心理慾望。領導幹部慾望失衡主要指心理慾望,如尊重與被尊重、名利地位的欲求與滿足等,目前最爲常見的是權力慾的失衡。少數領導幹部無法正確把握權力、地位和名利,有的則怕手中權力到期,出現“59現象”,有的則從權力慾走向經濟上的貪慾等。

3、心理緊張傾向。緊張 ,即精神處於高度準備狀態 ,興奮 (驚慌)不安。心理緊張是身體對來自外部環境壓力所作出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然而 ,如果這種心態持續過久或發生過頻 ,則會成爲健康的隱患。

一是焦慮感突出。情緒比較急躁,遇事心慌,不安穩,過分敏感,心煩焦躁,易怒,火氣大,行爲能力下降,身體常出現“上火”症狀。由於心理上的焦慮不安,不能冷靜、長遠和有序地分析和謀劃工作。在工作上訂的目標過高,急於表現、急於升遷,往往“一個板凳還沒坐熱”就開始經營下一個“升遷”計劃。

二是煩躁感較強。由心理緊張而導致工作作風總體的低劣化,有的.表現爲工作不踏實,不願做顧長遠、增後勁的基礎性工作,做事急功近利,什麼“顯眼”就幹什麼, “今天蓋高樓,明天建廣場”,熱衷於搞一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數字工程”,喜歡“短、平、快”。有的幹工作憑個人喜好和情緒好壞,喜歡挑三揀四,感興趣的事風風火火,不願做的事推三阻四,稍有成績沾沾沾自喜,稍遇挫折灰心喪氣,受得了表揚受不了批評,受得了激勵受不了委屈,工作幹勁時高時低、搖擺不定。有的遇事不願動腦,習慣於憑經驗辦事,照搬照套,喜歡“發號令”、“拍胸脯”,在具體工作中工作方法簡單,語言生硬。

三是警覺性過度。這在發生突發事件時表現的比較突出,如管轄內發生嚴重傷亡事故,疑難工作無法展開,突然知道提任、降職、免職、調動等,被有關部門責任追究、社會輿論等,都會使其出現心理緊張,並會伴發警覺過度,血壓增高、心跳過快、出汗、頭昏、眼花、易激動、焦慮。

  篇三:鄉鎮衛生院現狀調查報告

黨的十七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明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爲主、以農村爲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明確衛生事業爲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鄉鎮衛生院是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爲全面摸清我縣鄉鎮衛生院的現狀,瞭解存在問題和制約衛生院發展的因素,我們採用座談會、查看相關資料和實地瞭解等形式,對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綜述如下:

一、鄉鎮衛生院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鄉鎮衛生院11個(其中南山鎮衛生院正在籌建中),工作人員463人,其中正式職工325人,臨時工138人(醫改前臨時工188人)。2008年至2010年三年平均收入1984.4萬元,其中財政補助收入474.1萬元、醫療收入678.3萬元、藥品差價收入835萬元,藥品收入佔收入比例爲42.1%。從2011年6月20日起,全縣所轄的11個鄉鎮衛生院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實行網上集中採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8個月來運行還算平穩。

二、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情況

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基層醫療機構職責更加明晰。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前,鄉鎮衛生院是以診療業務爲主,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後,規範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範圍,制約了衛生院的診療行爲,過度醫療現象極少,鄉鎮衛生院職能轉變爲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兩塊。二是濫用藥品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以來,斬斷了“以藥養醫”“開單提成”的利益鏈,基本杜絕了開高級藥、開高價藥的現象,小病大處方和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醫生選藥更科學、開藥更規範,羣衆用藥更安全。三是就醫羣衆藥品費用明顯降低。監測數據顯示,自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以來,全縣藥品價格降幅達32%。衛生院門診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36%(其中儒林鎮衛生院較醫改前增加了240%,門診人數從醫改前的1270人/月上升到4360人/月),門診次均費用從去年的114元下降到81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9%;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7%,住院次均費用從去年的1037元下降爲786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4.2%,基本達到了減輕羣衆醫藥費用負擔的目的。

三、鄉鎮衛生院存在的問題

1、衛生技術人才短缺

我縣11個鄉鎮衛生院現有正式職工325人,臨時工138人(醫改前臨時工188人),正式職工中具備相關執業資格的不足1/2,只好通過聘請具備相關執業資格的臨時工來彌補,暫時維持鄉鎮衛生院的運轉。實施醫改後,鄉鎮衛生院基本上沒有什麼收入,連保基本運轉都困難,根本無力聘請臨時工,縣財政安排臨時工資金有限,待遇非常低,大多數臨時工已心生去意。

鄉鎮衛生院人才分佈也極不均勻,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如儒林鎮、西巖鎮衛生院集中了鄉鎮衛生院的大多數人才,而交通不便的三、四、五區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才尤爲短缺,住院部都無法開展,羣衆只有到縣城的縣級醫院住院,羣衆意見非常大。如汀坪鄉中心衛生院在崗的4名護士(有資格證4人)、白毛坪鄉中心衛生院4名護士(有資格證3人)都是臨時聘用人員,而長安營、蘭蓉等偏遠鄉鎮衛生院根本聘請不到臨時工,鄉鎮衛生院業務開展困難。

2、鄉鎮衛生院生存堪憂

鄉鎮衛生院門診醫療服務的壓力增加。一方面,隨着基本藥物零差價的實施,患者真正得到了實惠,原來在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的部分患者向鄉鎮衛生院轉移,而且有不少羣衆在縣級醫院看病,拿到處方後到鄉鎮衛生院門診打針。雖然有效緩解羣衆看病貴的問題,但鄉鎮衛生院的就診人次持續增加,現有的人員、設施和場所難以承擔繁重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由於鄉鎮衛生院門診量的增加,勢必要求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衛生院在服務態度、醫患關係、醫療糾紛、服務成效、羣衆滿意度等方面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藥品零差率銷售使“以藥養醫、以藥補醫”的運行機制被切斷,鄉鎮衛生院業務收入顯著下降,按2008年至2010年三年平均數計算,2011年實施藥品零差價銷售後,11家衛生院減少藥品利潤960萬元,平均業務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如儒林鎮衛生院2010年平均每月業務收入達120多萬,利潤50多

萬,而實施基本藥物後,一個月的收入純利潤僅7萬,根本無法保障正常運轉。加之我縣鄉鎮衛生院由於歷史原因,目前都還要償還各類債務、承擔醫療賠付風險,如財政配套資金不安排到位,鄉鎮衛生院將無法實現收支平衡陷入困境。

3、衛生人才穩定面臨挑戰

按照“中央補助、省級統籌、縣級保障”的財政補償原則,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財政補償是中央、省級財政出小頭,縣級財政出大頭。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之前,我縣鄉鎮衛生院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爲2.87萬元,要維持這個水平,在國家政策補貼外,縣財政還要有較強的補貼能力。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之後,鄉鎮衛生院職工年收入爲2.5萬元,個別鄉鎮衛生院工資水平降幅較大,(如儒林鎮衛生院2010年人均收入4萬元,西巖鎮衛生院人均3.5萬元),如果財政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可能會出現技術骨幹流失,鄉鎮衛生院人才更加短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又會凸現。

4、臨時工待遇過低聘請的臨時工是各鄉鎮衛生院根據自身需要來聘請的。如白毛坪鄉中心衛生院服務人口1.8萬,正式職工僅11人(有資格證醫師3人),去年根據業務需要聘請了18名臨時工(臨牀醫師10人,護士4人,藥房、收費等後勤人員4人),由於待遇過低,部分臨時工辭職,住院部現已無法開設,白毛坪鄉中心衛生院羣衆只有到30公里外的縣城醫院住院。汀坪鄉衛生院服務人口1.7萬,正式職工17人,醫改前根據業務

需聘請了臨時工13人,基本運轉正常;醫改後因待遇偏低,部分臨時工辭職(特別是5名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師辭職),現有臨時工8人(臨牀醫師3人,護士4人,衛生員1人),現住院部都無法開展,病人需住院只有跑到40公里外的縣級醫院。

由於現有一系列的政策只針對正式在編人員,加之我縣財政相當困難,僅安排了每人每月800元的補助,臨時工的工資待遇實在太低。隨着上級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和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工作量非常大,正式職工中由於後勤人員多(如退伍安置的)和有執業資格證的衛技人員太少等原因,部分鄉鎮衛生院的業務開展主要依靠聘請臨時工。經測算,要保證我縣鄉鎮衛生院正常運轉需聘請臨時工169人,如果按照縣財政今年安排衛生系統60個臨時工的指標,鄉鎮衛生院連基本運轉都困難,部分業務將會停滯,特別是住院部這一塊,如果鄉鎮衛生院不能收治住院病人,將更加加劇縣級醫院的住院難,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會更加突出。

四、對策和建議

取消臨時工數量限制,實行按需聘請。由於衛生技術人員總量、結構、分佈等原因,大部分鄉鎮衛生院只好臨時聘請一些醫師、護士來補充。建議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組織相關部門每年到各鄉鎮衛生院開展實地調研,結合鄉鎮服務人口、業務量、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同時適當考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