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政工作的調研報告

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減災是減災救災工作的基礎,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是加強減災能力建設、減輕災害損失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我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怎樣?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深入武漢市青山區、江夏區、江漢區和武昌區,宜昌市伍家崗區、夷陵區和長陽縣,孝感市應城市和雲夢縣、潛江市等10個市(縣、區)15個社區進行了調研,並對全省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社區民政工作的調研報告

一、全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

全省現有社區5550個,其中,城市和鄉鎮社區3852個,農村社區1698個。自2010年民政部部署社區減災工作以來,我省以貫徹落實《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爲契機,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爲載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在探索中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減災工作機制初步建立。武漢、黃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過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減災工作指揮體系,加強了對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據統計,全省有1990個社區建立了綜合減災機構,佔全省社區總數的35?9%。武漢市青山區鋼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區、門棟三級防災減災工作組織指揮體制,明確了各級防災減災工作職責任務;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街勝利四路社區建立了以社區黨委書記爲組長,物業管理公司責任人、轄區單位領導、社區民警、居民代表爲成員組成的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構築了比較完善的社區減災工作管理體系。

(二)宣傳教育活動初顯成效。各地在社區減災工作中,注重宣傳形式的多樣性、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和宣傳對象的廣泛性,通過掛橫幅、貼標語、辦黑板報和宣傳欄、發放減災知識宣傳資料和《公衆應急救助手冊》、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災害應急演練活動,使社區居民掌握必要的減災自救基本知識和技能。據統計,全省有2149個社區設立了防災減災宣傳櫥窗,佔38?7%;有2171個社區開展了防災減災知識講座,佔39?1%;有3276個社區印發了防災減災宣傳資料和宣傳手冊,佔59%。武漢市青山區119社區通過製作宣傳板報,懸掛警示牌和避災疏散示意圖,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爲每戶居民配發《應急救助手冊》,對孤寡老人、獨居老人和殘疾人予以重點關心,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有效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2008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三)減災基礎設施逐步加強。武漢等大中城市在開展社區減災活動中,加強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配備消防器械,在關鍵部位設置逃生設備、逃生導向標誌,配備簡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裝置;將社區中心休閒廣嘗綠地、學校操場和其他空地等劃定爲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確保災害發生後社區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據統計,全省有1637個社區劃定了應急避難場所,佔29?5%,共設立避難場所2585個。青山區119社區把緊臨社區的武鋼一小劃爲應急避難場所,與學校簽訂協議,設置“防災減災避難場地”標識和居民逃生線路,遇有重大災害或險情,學校迅速打開校門,供社區居民緊急避險。宜昌市按照“預防爲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原則,設立了45個固定應急避難場所,總面積達519萬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標準計算,可容納約104萬人避難;按地震裂度達到六度時疏散22萬人計算,人均疏散面積約23?6平方米。該市按不同的災害類型,對應急避難場所進行合理功能分區,設置了應急避難標識標牌,完善了應急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設立了應急指揮部、住宿、餐飲、物資儲備、醫療、臨時廁所、廣播、安保、消防等區域,一旦災害發生,災民能夠快速有序地進入應急避難場所,並得到妥善安置。

(四)應急救助預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廳的統一部署,各地在社區減災工作中,比較注重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制定和演練。據統計,全省有3923個社區制定了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佔70?7%。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礦社區針對工礦社區的實際,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應急搶險搶修工作方案,並定期進行了演練。宜昌市萬壽橋街道張家店社區針對轄區內排查的6處災害隱患,在預案中按照災害類別明確了災害預警方式、人員轉移路線和救助措施等,增強了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武漢市武昌區秦園社區定期組織不同類別的防災減災應急演練,社區8000多居民踊躍參與,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安全感。

(五)減災志願活動開始起步。社區志願者作爲社區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力量,平時協助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工作,遇有災害時協助做好災害應急準備、緊急救援、轉移安置受災羣衆,在社區減災工作中發揮着積極作用。據統計,全省有2582個社區建立有社區志願隊伍,佔46?5%,社區志願者隊伍總人數達488252人,其中在中國志願者協會註冊的志願者達214149人。如江夏區烏龍泉礦社區根據政治面貌、年齡和技術特長,將50名志願者分成“兩隊四組”,即黨員先鋒隊、團員突擊隊,扶貧幫困組、文化娛樂組、公益事業組、未成年人和殘疾人援助組,充分發揮每一個志願者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漢市青山區119社區,5132名居民中就有註冊志願者753人,平均100個社區居民就有15個註冊志願者,他們活躍在多個領域,積極開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防災減災、搶險救災等活動,“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在這個社區蔚然成風。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通過開展社區減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技能,促進了社區的安全與和諧,但是全省社區減災工作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工作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全省範圍看,城市社區減災工作比農村社區開展得好;武漢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區由於工作主動、抓得早,減災工作已納入當地黨委、政府議事日程,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因地制宜劃定減災應急避難場所,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減災工作整體水平較高,其他地區相對滯後。調研組發現,有的社區條件很好,但認識不夠,工作力度不夠;有的條件相對較差,存在畏難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不完善。一是基層預案制定存在空白點。全省29?3%的社區沒有制定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二是預案內容不科學。有的預案比較陳舊,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修訂;有的預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針對性不強;有的預案內容簡單,應急措施不具體,操作性不強。三是預案演練不夠。全省有83%的社區沒有對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演練,預案的實際作用缺乏實踐檢驗。

(三)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一是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滯後。多數社區沒有明確設立應急避難場所,已明確設立的避難場所標識有待進一步完善,功能分區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恩施州共有城鄉社區117個,只有11個社區設立了應急避難場所,其中只有5個社區設立了應急標識和指示牌。二是社區應急物資儲備缺乏。絕大多數社區沒有建立專用的應急物資倉儲設施,救災應急存儲物資缺乏。如荊州市498個社區只有14個社區儲備有應急物資,只有1個社區與商家簽訂了應急救助物資購銷協議。三是農村社區缺乏必備的防災減災設施。農村居民住房防災抗災標準普遍較低,災害應急避難場地和應急逃生標誌普遍缺失。

(四)防災減災意識比較淡保一是多數基層政府和組織對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爲防災減災是務虛的工作,沒有抓經濟、抓發展實在,不願意把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防災減災工作中來。二是大多數社區居民親身經歷的災害性事件較少,難以形成對災害的感性認識,有的認爲災害離自己比較遠,存在麻痹思想和僥倖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災避災知識。如在發生雷電和爆發山洪時,有些人強行外出或渡河,被雷電擊中和被洪水沖走,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隨州市出現雷雨大風天氣,隨州職業技術學院兩名學生在大樹下躲雨,接打手機時遭雷擊,導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三是大多數社區居民認爲防災減災工作需要付出現實成本,而預見的結果在未來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報,使得社區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視防災減災。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沒有配備安全繩、急救包、滅火器等自救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