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只是學習ABCD,而是意志品質、性格及專注力的培養。要讓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家長的行爲習慣和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的意志品質也很關鍵,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一種習得過程,倘若家長總是因爲小事而隨便調整計劃,那孩子怎麼能從中學會專注和堅持呢?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得不說的額外話題是,無論是在電視前長大的孩子,還是在電視旁度過大部分閒暇時間的成年人,都應該審視、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給自己、給孩子留出一點安靜的時間去沉思、去冥想、去安靜地讀一本書、去享受親情的溫暖與寧靜,而不要讓紛亂的電視圖像牽着我們的鼻子,使我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思考,失去了享受寧靜、孤獨的樂趣,而最終導致失去了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的能力。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分階段完成學習任務,改定時爲定量。如果孩子能夠專心完成,父母要給予一定鼓勵(表揚、撫摸、親吻等),並讓他休息5-10分鐘。再以同樣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學習。當孩子能夠做得很好時,可逐步延長一次性集中做題的時間。要求孩子在審題的過程中,自己把題目的要求、條件用筆勾出來,以防止走神出錯。這些都可加強孩子的自信,讓他感覺“我能自覺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2、平時多鼓勵,不干擾孩子做好他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專注於做他的小手工製作或觀察小動物而忘記了吃飯時,父母切記不要干擾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於他的興趣同時,就是在無意中培養自己的注意力呢。

3、要儘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4、大聲讀書有利於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爲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儘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他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把這種訓練一直堅持下去。

5、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的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文具要簡潔。孩子們都喜歡顏色鮮豔、圖案精美、功能多樣的鉛筆盒,功能則應該越簡單越好,鉛筆和橡皮也要造型簡單,功能單一,避免孩子把它們當作玩具來玩;孩子的書房也要收拾得簡潔明快,幼年的玩具要收起來,不要放在顯眼的地方;孩子學習的時候,更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干擾;父母也儘可能不在孩子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此外,室內的光線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光線柔和適度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爲孩子創設安靜、整潔的環境。

6、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和書籍。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家長給孩子買了很多的玩具和書籍,可是孩子往往是這本書翻兩頁,那本書翻兩頁,玩具也是,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太多的書籍和玩具只會讓孩子注意力渙散。

7、跟孩子一起過有規律的生活,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增加註意力的穩定。

8、讓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質不同的事情上面,會嚴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發展過程中,同時進行多件事情,會損害注意的有效集中。所以,哪怕當孩子玩兒玩具的時候,也要關掉電視機;做作業的時候,不要放音樂

9、跟孩子一起玩兒“自我約束力”的遊戲,並把這樣的方式貫徹進孩子的生活。你可以有意識的設置一些情境幫助孩子增強多刺激下的自我約束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

10、買一些智力訓練的書,每天堅持做練習。一些鍛鍊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圖文,如走迷宮,在一大堆圖中找某樣東西,找錯誤,找異同(同中找異,異中找同),比大小、長短等等。時間不可過長,但往後可延長練習時間,一定要每天堅持練。可以給予紅五星獎勵或打分。

11、採用盯點法可以隨時訓練的,在教室和家裏,每天盯着某個點和物體看上幾分鐘就可以的,還可以採用舒爾特訓練法。這個方法是世界上最專業、最普及、最簡單的訓練法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篇2]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給孩子適當的劣性刺激,以增強孩子的'堅持力,藉此磨鍊孩子的意志力。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這些刺激對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來說是必須和有益的,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難

美國一些兒童專家指出,有條件的父母應該爲孩子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常給孩子出一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需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也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辦法。比如,在外出遊玩的時候,媽媽和幼小的孩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非常難走。但是,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在前面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着小石子摔倒在地上,而媽媽對孩子說:“摔倒了,勇敢的孩子都會自己站起來!”父母在給孩子設置困難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困難以及障礙性的活動,既不要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達到增強孩子韌性的目的。

(2)飢餓

飢餓是一種挑戰生理極限的刺激。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嘗試一下飢餓的滋味,讓孩子在飢餓的刺激下學會控制自己的偏好。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爲了鍛鍊孩子們的耐力和自控力,便與孩子們一起禁食一天。在這一天裏,讓飢腸轆轆的孩子們面對吊胃口的飯菜,剋制食慾,寧可忍飢挨餓,也絕不碰一下食物,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他們成爲意志堅強的人。後來,慶齡雖然與藹齡、美齡她們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但意志堅強卻是她們共同的特點,這與父親對她們的教育訓練是分不開的。

(3)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面對吃苦的時候就顯示出嬌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野營活動,讓孩子在艱苦的條件下吃點苦頭,這樣比較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之一,但他對子女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從不嬌生慣養,他十分重視孩子的吃苦教育,唯恐孩子走上“貴族化”的歧途。他認爲長輩如果真爲孩子着想,再富不能富孩子。因此,在董建華的童年時代,父親董浩雲就適當地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多受些挫折,少花錢,多動手,逐漸增強自力更生的意識,這纔是對孩子的真愛。通過受苦,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艱辛,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對未來大有益處。

(4)批評

許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負責任的評價。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麗希·弗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必須明確規定一些孩子不應做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偷東西等,這些都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評,有時還要嚴厲一些。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益的。”

(5)懲罰

對於孩子犯的較大的錯誤,父母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切不可把懲罰與棍棒畫上等號,動則武力相加,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這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比如,懲罰可以是把孩子關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不允許孩子買他想買的玩具等。

(6)忽視

父母們總是一味以孩子爲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下,孩子們似乎永遠是主角。那麼,如果環境發生變化,孩子不能再當主角了,不被重視了,孩子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這種角色的轉變。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爲生活的重心,有時候可以適當忽視孩子,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不管吃苦也好,批評、懲罰也罷,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從小磨鍊意志,提高自控和忍耐能力。其實,生活中困難、挫折無處不在,比如,和夥伴相處的衝突、搭積木的失敗、考試成績差……父母應該利用這些日常生活情景,通過自然方法妨礙或干擾孩子某些目標的實現,讓他們擺脫依賴,增強對困難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