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剛剛頒佈的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過去“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在繼續保證“雙基”的基礎上,還必須啓發學生領會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一、讓學生在遊戲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說“數學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師應儘量把適當的內容設計成學生的遊戲學習活動,把數學知識教活,使課堂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

例如,教學一年級“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動物園裏小動物排隊買票的情景來區分幾和第幾。這樣就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變枯燥的圖解爲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易於感知接受,易於理解內化。同時,學生現場表演的靈活性,既加深了學生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靈活性與可變性。這樣的表演生動、真實,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情趣與算理交融中,學生積累了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二、讓學生在操作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兒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學生在動手操作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的發展又會指導兒童的雙手更靈巧地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心靈手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

例如,教學三年級“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擺一擺等,去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初步感悟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之後,設計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學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動中不僅掌握了新知,同時還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讓學生在感悟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這要求教師要加強開放式問題的教學,提倡探究式學習,強化合情推理的訓練,讓學生通過觀察、聯想、實驗、類比、歸納、猜想得出結論,將教法改革與學法指導結合起來,爲學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發揮、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思考,使數學學習成爲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小數加減法”時,學生不僅僅是理解和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小數加減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獲得這樣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可以通過轉化,把陌生的轉化爲熟悉的,未知的轉化爲已知的,運用以往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去了解、認識新知識,探索、解決新問題。在學習“小數乘除法”時,學生會自覺地運用轉化的思想,把小數乘除法轉化爲整數乘除法來計算。這說明學生能運用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探索、學習新知識,教師要及時加以引導、啓發,把學習、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四、讓學生在應用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在現實生活中採擷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在“用”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圖形的平移”和“圖形的旋轉”後,讓學生分小組利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爲“學習園地”設計有規律的圖案,比一比哪個小組設計的圖案新穎、漂亮,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比賽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統計》後,引導學生統計自己家庭每月的用電量和用水量,製作成統計圖表,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統計知識,並學會自我控制、自主管理。促使學生能夠主動聯繫生活實際,在實際中應用數學,能夠主動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必須在有效的數學目標指引下,通過學生自主或在教師引導下的數學活動,使學生親身實踐、經歷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中完成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作爲一線數學教師,我們除了重視數學知識與技能,更應該重視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活動經驗等數學素養的培養,爲學生的後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要站在爲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努力與學生一同實踐,在教學中開展一切有現實意義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提升數學活動經驗,爲學生的數學素養從“雙基”向多元發展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