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發掘生活中的數感

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數學來源於生活,發掘學生生活中的數感十分重要。例如:在體育課上,參加跑步訓練,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離;到超級市場去看看、稱稱、掂掂各種蔬菜、水果、一分錢硬幣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啓蒙,還能培養學生的“親數學”行爲,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國小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着好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善於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自己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

比如: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中,在認識“1”時,先請學生說出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學生例舉出:1本書、1只小鳥、1棵樹、1根小棒、1個國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隨後

引導學生數出幾粒葡萄是一串?幾根小棒是一捆?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個國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1粒葡萄)。即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就成功發掘出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數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課堂中的數感

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啓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鑑,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講“升和毫升”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刻度說出水的體積。圖示爲:一個量筒裝有1000毫升水,另一個量筒裝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後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說1升200毫升;有的說1.2升;有的說1200毫升;有的說1又1/5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說明同樣表示一幅圖中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繫,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三、發展比較中的數感

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

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在進行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着估算一下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一摞紙有多少張?一把瓜子有多少顆?全校有多少名學生?體育館有多少個座位?全校學生人數與體育館座位數有什麼關係?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於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並感受到大數相當於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瞭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繫,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因此,在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體驗時,通過比較纔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到數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辨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之,培養國小生的數感,方法多樣,只要老師善於發現,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盡的,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必然是一個善於發現、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人。國小生有較強的數感,會對國小生將來繼續學習數學有重要的意義,會使學生在數學王國中更有發展前景。

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篇2]

1、在解決問題中強化數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於他們把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建立起聯繫。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複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

《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