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培養學生的數感技巧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具體運算中發展數感

數的運算一般離不開具體的情景,學生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景中抽象出數量問題,並用數學符號建立相關的算式來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求出數學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數的運算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有關運算的算理,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運算的算法。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時,學生從實際背景提煉出數學問題,即每盒水彩筆12支,3盒水彩筆多少支?在探究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時,學生能根據數感可能會採用連加的筆算加法;也可能會將12拆成10和2,再分別乘以3,得到的積再相加;還有學生根據加法的筆算樣式直接寫出乘法算式。學生能想到這麼多種方法,是學生對數的運算的一種感悟。在這其中,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並且每種運算方法之間存在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有助於學生數感的培養。

簡便計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在簡便計算中,125x32x25是一道經典的題目,數感好的學生,看到125就能想到8,看到25就能想到4,再利用拆數的方法將32拆成4和8,湊成1000和100。但是數感一般的學生,可能會用4和125湊成500,將25和8湊成200,這兩種方法都對,但是顯然前者的方法計算更加簡便,這就需要數感。在教學簡便計算時,可以讓學生體會這兩種不同的算法,在體驗中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前者的簡便,使學生慢慢形成雖然都是湊整,但是比起幾百、幾千,湊成整一千、一百的數計算更加方便,提高對數的運算的能力,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數感。

在動手實踐中增強數感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知識來源於動作。”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動手操作成爲國小數學教學的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景,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進行解釋。

例如包裝一個禮品需要半張紙,那包裝5個同樣的禮品,需要買多少張紙。如果列式:0.5x5=2.5(張)。但是根據生活實際,不可能給你買2.5張紙,買的紙數應該是整數張,根據估算中的近一法,應該買3張紙。但是在有的情景下需要用去尾法解決,比如一個禮品需要0.3張紙,那麼一張紙可以包裝幾個禮盒呢?根據列式:1÷0.3=3.333(個),禮品盒包裝完3個後還有剩餘的紙不足以再包裝一個禮品盒,所以只能包裝3個禮品盒。同樣是整數後面的小數,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釋最後的結果,增強學生的數感。

培養學生數感的主要措施

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與複雜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爲了確保學生更加容易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要對培養學生的數感予以高度重視,然後採取合理的措施加強對數感的有效培養,從而爲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也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搭建發現與探索的平臺,促進學生的態度、認知和情感等協調發展,實現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例如,在“認識周長”教學過程中,教師爲了確保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有深刻的認知,可以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使學生在實踐與親自操作中感知到周長的內涵,提升其思維能力,最爲重要的是培養其數感。教師爲學生準備不同形狀的`圖形,先向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圖形指出什麼是周長,並針對相應的圖形畫出周長。在學生相互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再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周長的實質。總之,學生要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增強其對周長的感性認知,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體驗中培養數感,爲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創造條件,也爲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爲了保證教學效果能夠滿足全新教育體制的基本要求,必須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而爲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全面的理解,還需要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爲主要目標,進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由於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聯繫,所以爲了學生可以將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整合在一起,教師常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以培養學生語感,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比如,在“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期間,爲了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解有關理論知識,然後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構建和數量關係的聯繫。教師先要求學生來到學校的操場測量梯形花壇的面積,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利用米尺測量梯形各邊的長度,然後通過實際測量得出上底長度爲2米,下底長度爲4米,高爲1.5米,根據梯形面積公式:S=(山底+下底)×高÷2=(2+4)×1.5÷2=4.5(平方米)。總而言之,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採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繫起來,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這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數學培養學生數感實施方法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

在教學中,良好的情境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感興趣,因此教師在備課中一定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那麼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從生活出發。因爲無論是哪一學科都是來源於生活,只有創設生活情境才能便於學生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國小生大都是天真活潑的性格,喜歡玩遊戲,那麼教師就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同學們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跟爸爸媽媽逛公園一起走樓梯時,爸爸媽媽都會讓你們數臺階嗎?”相信對於玩的事情孩子們記憶都是非常深刻的,此時教師再經過引導:“那麼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回憶一下你們跟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麼數數的嗎?”學生不約而同的跟着教師一起數數字:“1個臺階,2個臺階,3個臺階......”在學生數數字的時候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了,並且在數數字的同時對數字的記憶和理解也越來越深刻。此外,在課堂上把生活與數學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知識是有很大關聯的,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並且培養良好的數感。

  二、自主學習,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數感

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也是目前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不僅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培養學生數感方面,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感。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在動手中體驗數感。比如說在比大小中,由於學生對於數學概念不理解,一時半會難以分清誰大誰小。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好所需的材料,比如50跟大小相同的小木棒,在比大小中學生可以藉助小木棒來理清思路。如8和6之間應該是大於符號還是小於符號呢?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拿出8根小木棒,再拿出6根小木棒分別放好,然後經過對比學生就可以知道8根小木棒比6根小木棒多,所以應該在8和6之間寫上大於符號。在這樣的課堂上,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利於正確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巧妙利用習題,強化學生數感

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就是爲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更積極主動,並且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利用恰當的方法來處理問題。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許多數學知識以及聯繫都是來源於生活。因此作爲教育者必須引起重視,在練習中強化學生的數感。如習題1:三年級一班有46人去植物園玩,其中有15位同學去參觀植物,剩下31位同學的同學去划船,小船可以坐6人,需要20元;大船可以坐8人,需要35元,那麼選擇大船還是小船更划算?與生活相關的應用題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學生也很樂意動腦思考。在46人當中15人去參觀植物那麼就還剩31人去划船。每條小船可以坐6人,那麼需要6條小船,需要花費120元;每條大船坐8人,那麼需要4條大船花費140元。經過計算,租6條小船比較划算。如此一來,學生在做練習題中強化了數感,在日後的解題中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練習題的設計,在設計練習題時儘量結合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學習從而有利於教師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