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評價視角不僅關注教師,更關注學生“以學論教”,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思維、反思等方面的行爲表現,特別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感悟,有所創新的能力。作爲一線教師,我認爲創新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爲基礎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國小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任務是讓學生儘量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下面我就結合國小數學教學的實踐,就國小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培養淺談與剖析。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一、培養國小生的問題意識

偉大的物理學家、哲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確,提出一個問題,特別是 一個好問題是難能可貴的。它不僅要具有提問題的意識和勇氣,而且還要具備直覺的洞察能力、見微知著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求異性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過程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目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大多數老師上課的特點是:老師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就忙於應付,重視結論輕視過程;教學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只關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那學生提出的問題就越來越少了。學生沒有問題就不善於思考,就不會用疑問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就不會有創造性。因此,我們應給學生創造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首先,老師應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道理。其次,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不善於提出問題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讚其勇氣,然後再幫其分析;對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

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於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摸索,大膽創新。

二、引導國小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師提出問題引發生提出問題”的新理念,培養學生必須獨立思考,必須主動發現,必須在如此的思考和發現中快速搜索並生成應於自身所需解決的真實的問題意識。在備課和教學中,老師應隨時自然地進行“心理換位”,可設想處在學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問題。特別在課堂上老師應根據教材設計一些問題來提問,給學生以啓發。

1、對“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問

弄清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定理的涵義及其中隱含着的條件、公式的適用範圍及公式的變形,是學好國小數學的基礎和前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的訓練,重心逐步轉向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後,,有的同學就問“當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時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嗎?”。顯然象這類問題就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2、對“解題過程”的提問

解題是學習數學的一個方面,但單純做題,既不思考,也不提問,效果一定不好。喬治·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對你自己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也就變成你的問題”,而“假使你能適當地應用這些問句和提示來問你自己,它們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根據波利亞的解題表,我給學生歸納出下列的提問:(1)已知一些什麼條件?2)所求解的問題需要什麼條件?(3)還缺少哪些關係?(4)可以從哪個角度來架設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5)以前曾見過它嗎?(6)能否用一個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況可幫助分析?(8)你能解問題的一部分嗎?(9)用了全部的條件嗎?(10)你能檢驗結果嗎?(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果?在教學中我經常按這些問題向學生髮問,因而不少學生也逐步學會了按這些問題進行自問自答,這樣大大提高了解題的能力,也培養了提問題的能力。.

3、對“數學思想方法”提問

怎樣分析、綜合?怎樣聯想?怎樣總結?如何探索?如何轉化?如何構造數學模型?可以啓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學生模仿、實踐的機會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長12.4cm、寬7.2cm的長方形之中,剪半徑是1cm的圓。究竟能剪多少個呢?由於學生對長方形和圓的面積很熟悉,許多同學就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的面積是錯誤分析的,此時我告訴大家能否動手畫一畫,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幾種不同的方法。

4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少現象與數學相關,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然後概括成數學問題。如生活中儲蓄的利率問題,物價的折扣問題,生活中的繳費問題,生產中的成本問題等等。在平時結合所教內容,滲透應用題的教學,並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給學生以示範作用。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