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對學生的創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如何培養國小生數學提問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

一、創設直觀有趣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敢問

1.創設寬鬆教學環境,增強學生敢問的自信心。我打破傳統的課

堂常規,允許學生“七嘴八舌”提問,甚至可以“坐着問”,對那些積極提問的孩子,即時予以表揚,諸如“問得好”、“了不起”、“真聰明”等等;要是問題提得不恰當,或是提錯了,我也不批評,不歧視,以“你能夠……”、“我相信你們……”、“允許再來一次”等語氣表露對學生的期望,鼓勵孩子再次提問。

2.開放提問時空,增強學生敢問的自由度。我認爲: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必須儘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我的課堂上,既有傳統的“同步問”,即老師與學生在專門時段裏共同討論問題,又允許有“異步問”,即當前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後,教師已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時,如果學生仍有問題,則可以繼續提問;甚至在課間活動時,如果學生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隨時隨地來找我,共同研究探討。

⒊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敢問慾望

(1)在有趣的故事中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思維的形象性強,有趣的童話故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故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來到火焰山。豬八戒口渴難耐,自言自語道:“要是有一個西瓜就好了,我一個人能吃一個西瓜。”孫悟空聽了就開始責怪他:“你這個呆子,只想着你自己,要是有一個西瓜,我們應該四個人平均分着吃。”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這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學生帶着這樣的疑問自然就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2)在謎語兒歌中創設問題情境

謎語富有思考性和啓發性,三年級學生很感興趣,利用這種方法,也可生成問題情境。如教學“時、分、秒的認識”一課時,有個小朋友出了一則謎語“滴答滴答噹噹噹,滴答滴答噹噹噹,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他能告訴你,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起。”(這個小朋友在課間曾讓我猜過這則謎語。)這是什麼東西呢?孩子們很快就猜出了結果,爲此他們興奮不已。怎麼看時間?一分種、一秒鐘到底有多長時間?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孩子們不知不覺去探索,去交流。

(3)在遊戲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遊戲活動中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孩子的提問能力呢?如我在上“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有學生提出在一張長方形紙片上拼面積爲一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只要數有幾個小正方形就可以了。結果在動手實踐中,又有學生提出:“不用數,可以算的。只要知道一行有幾個小正方形,乘以有這樣的幾行就好了。”通過主動實踐探索,學生提出了相當有價值的問題,還自行總結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遊戲活動,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二、創造機會,教給方法,讓學生會問

⒈讓學生學會從“比較”中發現問題。因爲“問題”產生於“疑問”,“疑問”產生於“差異”,“差異”產生於“比較”。只有通過比較,人們才能在事物的衆多屬性中找出本質的屬性和非本質的屬性,從而確定屬於同類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什麼。具體來講,我們可引導學生將眼前的.“問題”與生活實際、與已有的知識、與老師或同學的觀點、與教材上的說法進行比較,從“此”與“彼”的差別處發現和提出問題。

⒉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在課堂教學中,當有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後,教師應有意識地請這位學生比較詳細地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如教師可以問:“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這樣做,一是可以幫助提問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能夠上升到理性的層次,自覺地把握自己的思維(因爲國小生往往只是出於一種直覺或是在一種潛意識的支配下提出一個好問題的),從而鞏固與強化其良好的思維品質;二是有助於其他同學瞭解“這個好問題是怎麼提出來的”,並且明白“這樣想”的道理,

⒊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因此,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鼓勵學生用“爲什麼、怎麼樣、是什麼”等句式對老師、對同學進行提問。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