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作爲重點,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倡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並將“ 提出問題”作爲科學探究的首要環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作爲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

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作爲教師,除了培養學生具有數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既要勇於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也要勇於提出自己進一步思考所產生的新的困惑,新的問題。前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活動的參與性;後者可以使學習不斷引向深入,並帶動其他同學積極思考和參與。在新課導入時,要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在教學進行過程中,也要給學生留有質疑問難的機會和時間,讓質疑問難融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學生的思維將會不斷地掀起波瀾,因此,質疑問難不應該是一次性的。那麼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關鍵就是設法讓學生將要學習的概念與他們的經驗建立聯繫。

教師的示範提問,特別是提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不僅應把着眼點集中於自己的課堂提問,還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爲學生做出示範,使學生受到啓迪,讓學生髮現並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

二、激發學生求知慾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如能不斷地發現問題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爲了讓自己的學生享受到這種樂趣,並使之成爲學習的一種習慣,我採取瞭如下做法:

1.採用提問

準備一本提問記錄冊,由科代表記錄提問者姓名、提問日期、問題內容、回答者姓名等。記錄的內容、質量將作爲學生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期末總評的重要參考標誌,以對那些善於提問題和積極探索答案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建立起激勵機制。每週由科代表統計一次本班學生提問的次數,回答問題情況並向全班公佈,同時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從而形成良好的問答氛圍。

2.自我展示

每節課前,我都要抽出3---5分鐘讓學生自我展示。先由一名“我一定行”的同學上講臺,讓其他同學隨意向他提上節課所學內容的三個問題,如果他三個問題回答過關了,他就擁有向全班同學提三個問題的權利,誰被難住了,就必須向全班同學表演一個1-2分鐘的節目,所表演的節目必須讓同學表決通過,從而達到“我能行”。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置於問題的情景中,既要敢問、樂問,又要會問、善問,努力進行旨在強化“問題”意識的教學探索;同時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及時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樂於提問的興趣。

三、積極引導,提供思路

“好問”和“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啓發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問題,以達到“善問”。

1.到生活和生產中找“問題”

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要稍作留意,問題便滾滾而來,有些可能立時有解,有些可能一時無解,但記下來,日後也許會來個“柳暗花明”。

2.到想象中找問題

世人誤以爲只有藝術家才需要想象,事實上科學家也需要想象。由於事物發展的階段性限制,使人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能一下子準確把握。因此,不妨通過想象提出某種理論,這種尚未證實的理論稱爲科學的假說,科學假說是人們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爲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採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勤於提問、善於提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篇2]

一切探究源自問題,學生是否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真正開展。新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發現和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起始階段,對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數學問題也是存在與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基本上不提問題或提不出問題,課堂教學中也以教師提問學生爲主。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學生就是有問題也不肯提出來,學生普遍有這樣的想法: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們恥笑;我講不清楚,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別人不提問我也不提②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由於長期應試教育的薰陶,學生已習慣於等着教師告訴答案,缺乏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③教師自身的因素:不重視;不知道怎麼做;主要怕浪費時間;等等。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的具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積極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及提出問題。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啓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於學生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侷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麼?爲什麼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麼?

當然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生活。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說,數學知識的認識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實踐經驗的的獲取。從學生的注意的角度來說,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其注意的廣度是不同的。注意有分爲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只有讓學生在有意注意的情況下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充分帶動學生思考,老師做有效的引導,提問。只有這樣,學生的思想纔會飛奔起來,同時整個課堂會顯得活力無限。

我認爲,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第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應用題的講解中,可以更多的設置問題情境,每一個問題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

第二:老師做到有效的引導,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識的轉化,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可以做到學生髮現提出的問題是圍繞這本節課的重點展開的。老師的正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學生能在很多的時間裏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並培養學生具備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的一般思路。

第三:在課堂上可以採取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小組競賽,學生板演,師生問答。在這些過程中,可以由學生髮現出現的問題,並得出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從中找到樂趣,體現學生的價值,增加學生的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很多臨時的問題,需要自己去解決,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的意識。

第四: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可以設計有意圖的錯誤,讓學生髮現老師的錯誤,這會讓學生有很強的成就感。老師的錯誤學生能看的非常清楚,而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錯誤並及時訂

正的過程。

第五: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並且能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交流會引起思想的碰撞,問題的產生,這需要老師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總之,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說,數學知識的學習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可以變得簡單而有趣,是的數學的學習變得事半功倍。同時,能極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擴大學生的思維,同時能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去做,只有這樣,學生纔會在課堂上敢提問,會提問,善提問。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纔不會成爲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