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能力如何培養

俗話說:“學問學問,不懂就問。”此話道出了求學的真諦。然而,在國小生中,尤其是農村國小生中,課內或課外很少有向老師發問的。究其原因,無非有兩種:一是學生不肯動腦筋,缺乏探究精神,二是不善於質疑問難,找不到發問點。因此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提問能力如何培養

那麼,如何培養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講清提出問題的意義,提倡鼓勵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提出問題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知道提出問題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敢於提出問題,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於提問。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會問。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會知識是前提,而會學知識才是目的。剛入學的學生許多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出疑點,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得要領,有時表達不清,有時淺顯幼稚,教師在關鍵處要給予引導。例如,在教學100以內各數的認識之後,教師先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比35大比40小的數有哪些?100以內的整十數有哪些?回答完後,教師讓學生一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

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經過討論學生提出了幾個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1)兩個數位都是一樣的數有哪些?個位是5的兩位數有哪些

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請同學回答,學生興趣濃厚,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因此,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優點就在於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一點是教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的。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可問。

教學中創設情境是提出問題的關鍵。教師應創設缺乏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複習“乘法的認識“時,教師創設小猴買水果的情境,以顏色鮮豔的`水果吸引學生,以言語激勵學生,然後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水果圖片:菠蘿3元、西瓜8元、桃子2元、香蕉5元、蘋果1元。學生提出以下數學問題:(1)買2個桃子用多少錢?(2)買5個菠蘿多少錢?(3)買3個桃子和1個西瓜多少錢?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答出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越問越有趣,越學越想學。因此,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培養髮現數學簡單問題的能力,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更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不斷從問題情境中提出新問題,深入探索知識的內在規律。

四、營造氛圍,使學生敢問。

教師在教學中要爲學生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出心中的疑問,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如下面一道題,一幅情境圖:圖中有跑步的、練武術的,出黑板報的。學生通過數數和計算得出跑步練武術的同學各有多少人,然後教師要求學生繼續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提出不同的活動項目之間比多,比少的問題和兩個甚至三個項目的活動人數之和等問題。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努力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樹立“不唯書,不唯師”的思想,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暢所欲言。

五、交給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問。

指點提問途徑,教給提問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學會提問的關鍵,單就數學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1)從所給的情境圖中像知道的提問;(2)從所給的題目不理解處提問:

(3)在疑難處提出問題。

六、培養自學習慣,保證提問時間。

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還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養成學生自學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在讓學生提出問題前,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也就是思考時間,然後再讓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保證有學生質疑提出問題的時間。

通過每一節課,每一次精心設計的練習,教師將“問題意識”慢慢地滲透給學生,使他們學會找條件提出問題,有利於培養解

決問題的能力,感受道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得到同步的培養和發展,這纔是數學的真正目的。

提問能力如何培養 [篇2]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作爲重點,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倡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並將“ 提出問題”作爲科學探究的首要環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作爲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作爲教師,除了培養學生具有數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既要勇於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問題,也要勇於提出自己進一步思考所產生的新的困惑,新的問題。前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活動的參與性;後者可以使學習不斷引向深入,並帶動其他同學積極思考和參與。在新課導入時,要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在教學進行過程中,也要給學生留有質疑問難的機會和時間,讓質疑問難融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學生的思維將會不斷地掀起波瀾,因此,質疑問難不應該是一次性的。那麼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關鍵就是設法讓學生將要學習的概念與他們的經驗建立聯繫。

教師的示範提問,特別是提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不僅應把着眼點集中於自己的課堂提問,還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爲學生做出示範,使學生受到啓迪,讓學生髮現並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

二、激發學生求知慾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如能不斷地發現問題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爲了讓自己的學生享受到這種樂趣,並使之成爲學習的一種習慣,我採取瞭如下做法:

1.採用提問

準備一本提問記錄冊,由科代表記錄提問者姓名、提問日期、問題內容、回答者姓名等。記錄的內容、質量將作爲學生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期末總評的重要參考標誌,以對那些善於提問題和積極探索答案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建立起激勵機制。每週由科代表統計一次本班學生提問的次數,回答問題情況並向全班公佈,同時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從而形成良好的問答氛圍。

2.自我展示

每節課前,我都要抽出3---5分鐘讓學生自我展示。先由一名“我一定行”的同學上講臺,讓其他同學隨意向他提上節課所學內容的三個問題,如果他三個問題回答過關了,他就擁有向全班同學提三個問題的權利,誰被難住了,就必須向全班同學表演一個1-2分鐘的節目,所表演的節目必須讓同學表決通過,從而達到“我能行”。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置於問題的情景中,既要敢問、樂問,又要會問、善問,努力進行旨在強化“問題”意識的教學探索;同時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及時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樂於提問的興趣。

三、積極引導,提供思路

“好問”和“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啓發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問題,以達到“善問”。

1.到生活和生產中找“問題”

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要稍作留意,問題便滾滾而來,有些可能立時有解,有些可能一時無解,但記下來,日後也許會來個“柳暗花明”。

2.到想象中找問題

世人誤以爲只有藝術家才需要想象,事實上科學家也需要想象。由於事物發展的階段性限制,使人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能一下子準確把握。因此,不妨通過想象提出某種理論,這種尚未證實的理論稱爲科學的假說,科學假說是人們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爲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採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勤於提問、善於提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