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提問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敢於、樂於、善於準確提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許多老師思考的一個問題。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師生課堂上的交流也比較多,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近幾年,本人承擔低年級數學教學,這個階段正好是孩子們培養好習慣的時候,記得一年級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材中設計了各種問題情境激發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有不少是根據情境圖來提數學問題的題目。例如:北師大版教材第二冊《美麗的田園》,讓學生現根據情境圖統計各種動物的數量,再列式解決書中的問題,最後讓學生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這種類似的題目數學練習上還有很過。在教學中,學生對於這類提問經常說不清楚,舉手回答的同學也很少。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顯得尤爲重要。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提問能力

一、 老師、學生課堂提問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會發現能主動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很少,傳統的教師都是老師一個人講,學生們聽,教學中都是老師的問,學生答,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是無疑可問、不想問、不敢問、不會問。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學思想的轉變,老師們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更突出,學生提問的地方更多。

二、 低年級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策略

1. 充分利用情境教學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同時,對於他們感興趣的問

題,思維也容易集中,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情境,例如學生感興趣的兒歌民謠、童話故事、遊戲、身邊的熟悉的事物。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來,老師可以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從而引發學生提問的慾望,促使他們積極的'思維。

在教學《美麗的田園》這節課時,我找了好多關於田園的美麗相片,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從而聯想到可愛的小動物,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數小動物時特別認真。對於他們的好朋友淘氣和笑笑提出的問題很快就列式解答好,在這種氛圍下,孩子們的數學問題提的特別多,爭先恐後的搶着發言。

2.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中,學生不想問大部分原因是缺乏問題意識。思源於疑,疑發於思,兩者相互影響,互相作用。課堂上老師要多設計極富啓發性的問題,誘發學生想問的意識。

最近,帶着孩子們學習<<平移和旋轉>>。課始,播放了一些平移和旋轉的圖片,讓大家說說這些物體在演示的是什麼現象,同學們興趣都很高,積極回答。於是我就接着讓小組討論討論如何分類,在彙報的過程中,有同學就發現問題了,其中有一張汽車行駛的圖片不能放在旋轉這一類,它不只是在車輪在旋轉,它的車身也在平移,這時同學們紛紛舉手提出自己的問題。

3、營造平等、自信的課堂

低年級孩子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我們應多鼓勵孩子,讓他們積極大膽的發言,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在課堂上建立平等、

自信、鼓勵的氛圍,給學生敢想、敢問的自由的空間,並且在這個空間裏充滿了鼓勵和肯定,成爲學生喜歡的空間。我一直都鼓勵孩子們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每節課上都給積極發言的學生加蓋一個獎章,積累獎章兌換獎勵,讓全班同學給敢於提問,提出好的方法的孩子掌聲鼓勵,讓他們課堂上敢於提問,積極提問。

4、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

老師的問對學生具有示範作用,孩子們能從老師那裏學會“問”的思路,把老師的問變成自己的問。老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好每一節課,在設計教學過程時,爲學生留出充分思考、提問和表達的時間,留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的時間,真正鼓勵學生提問,逐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在以後爲了節省時間可以安排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出問題,但在課堂上要進行充足的交流。爲了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提問的目的,可以設計小組先交流問題,互相學習,然後再讓小組派代表上臺提問,進行全班交流。

在低年級中,教師在提問前應給予指導,針對本課的課題、本課的重難點進行提示引導,明確提問的方向,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提問,在生活情景中提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再思考,當然教師應該進行一些觀察情景、提出問題的具體方法的指導。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2]

解決問題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貫穿於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課堂改革的理念,關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改變和豐富教材資源以及它呈現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教學第三冊《認識鐘面及表示的時間》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2017年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中國奧運,百年圓夢。你們想不想去體會一下北京申奧成功時那歡慶的場面。(屏幕出示了“北京申奧成功”的幾個畫面),人們是多麼激動啊,鐘錶記錄下了這一激動難忘的時刻,你能讀出這個時刻嗎?”這樣一下子把學生帶到申奧成功的情景中來,同學們都迫切地要知道申奧成功是幾時幾分。像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還有很多很多。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了學生要解決問題的意識,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二)、加強學法指導,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

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改善其認知結構,提高其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創設啓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問題的情境,還要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操作—表象—抽象”的認知過程。

1、注重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多種感受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由於國小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形

成與發展的過程。例如在教學《比多比少》一課師,我們用學具展開比較,教師有2人就擺2個小圓片,學生有8人就擺8個小圓片,然後採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從中讓學生知道“多多少”與“少多少”是指哪一部分,爲列式解答打好形象的基礎。

2、滲透解決問題最優化的思想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答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氣氛中發展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數一數》時,當對“一共有多少隻熊貓?”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後,學生們得出了以下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孩子可能是一個一個地數,1、2、3一直數到15。有的是一排一排地數, 1個5,2個5,3個5,一共是15。列出算式:(5+5+5=15)。有的是一列一列地數,列式(3+3+3+3+3=15)有孩子可能別出心裁地提出:還可以2個2個地數,一共有7個2,最後再加上1也是15個。我讓學生在欣賞多種解答方法的同時,選擇出你認爲解答方法最好的一種,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大家一致認爲像這種方陣排列的物體一排一排地數或一列一列地數比較簡單。在分析、比較中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也有意識地滲透在今後解決生活問題時,要選擇最方便、最簡捷的“最優化”思想。

(三)、加強實踐活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意識的提高與發展。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專題活動、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找解決方案,而通過模擬現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如在教學 《認識人民幣》知識之後,創設“模擬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演練中識別商品,會看標價,會拿錢找錢,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礎上佈置學生回家幫媽媽購物,達到了”雖課已盡,但學習仍在延伸“的效果。面對現實問題解決方案,也是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意識的根本所在。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課程標準爲指導,以現實生活爲根源,將教學置於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把解決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發展融爲一體,實現解決問題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