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國小數學低年段學生的提問能力

一、培養師生的感情入手,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

如何培養國小數學低年段學生的提問能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除了有恰當的教學方法、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外,微笑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當我面帶微笑走進教室上課時,學生緊張的情緒自然減少了。和藹的語言打動了學生,使大家都樂意和我交流。教師的微笑能感染學生,能使課堂氣氛輕鬆快樂,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微笑可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可增加師生的情誼,可使學生"愛屋及烏",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利用典型事例

我針對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把祖沖之是怎樣發明圓周率的,華羅庚是怎樣成著名數學家的,童弟周、阿基米德的童年生活等利用精彩的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講授新課,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樹立了光輝榜樣,

既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又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體會,以加強數學的理論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對直觀、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實物很感興趣。通過直觀實物來了解、說明數學概念、性質和公式等,不僅能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具體實物,然後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討論、交流,得出了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這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利用編口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自編口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在講被減數中間、未尾有零的退位減法時,我在學生學完新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規律,總結出被減數中間、未尾有零的退位口訣,"零頭無點就是十"使學生對學數學知識能夠牢固準確地記憶。這樣,有利於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培養其學習興趣,使"苦學"變爲"樂學",由抽象變爲形象,化難爲易,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將數學教學內容融於生活之中,就能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開心、教得輕鬆。

如何培養國小數學低年段學生的提問能力 [篇2]

一、教給提問方法,使學生善於提出數學問題。

初教高年級,我嘗試讓學生先預習教材內容然後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三個問題,可以在自己對教材內容不甚理解的地方問,也可以在自己有所得的情況下考問同學。當看到學生用便籤紙記錄的問題時,學生提問能力之差讓我感到非常驚訝。有些學生認爲提出問題就是出一道數學題給同學做,有些學生只會照抄一些書上現成的問題,有些學生則會毫無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套之四海皆准的很大很空泛的問題,有些學生提的問題很膚淺,有些學生則完全不知從何下手。怎樣讓學生學會提問呢?我做了如下嘗試:一開始,我精選出學生的“好問題”做成ppt和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讓學生討論明晰怎樣的問題纔算得上是一個好問題以及如何提出好問題。“好問題鑑賞會”讓我和學生一起研究提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也就是要在實現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轉變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在知識的“結合點”找問題,也就是要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上發現和提出問題;我們也可以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只要多問幾個爲什麼就能發現處處有數學問題;我們還可以在比較中提問,比較是在思想上將對象和對象的各部分,個別方面和個別特徵仔細辨別,確定它們的異同及其關係的思考方法,當我們習慣於比較這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就能比較容易的提出問題: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最後我們還可以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從結論出發,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每一次推導都能產生無數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慢慢學會提問。此時,我不再自己挑選“好”問題,而是逐步放手由學生自己在組內分享交流然後精選至全班交流;最後,我們把這個“好問題鑑賞會”的時間完全移到課外,學生課前在大黑板上羅列出自己認爲本節課需要研究的問題,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摘選部分如下:

上課時我們就直接從學生提出的問題着手,提煉出兩到三個覆蓋全局、直指本質、涵蓋重、難點的大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支架,同時也能讓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內充分解放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充分解放自己的雙手,主動操作;充分解放自己的嘴巴,表述觀點;充分解放自己的眼睛,勤於觀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不斷深化,他們會不斷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將所學知識不斷的拓展、延伸。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提升,方法策略等提升的過程。

一種意識的形成,一種習慣的培養都需要有一個過程,有時甚至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需要有一個過程。從本人的教學實踐看,開始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特別是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比較難,但經過教學對提問內容的系列安排,教師不斷地組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我們要重視學生去經歷提出問題的過程,要讓學生積累關於“提出問題”的“量”。當這種“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會產生較大的飛越。

二、創造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於提出數學問題。

楊振寧博士曾說過:“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中國學生不善提問題、不願提問題”。學生不會提出問題的癥結在於教師總是按自己的思維設計一連串問題,讓學生討論解答。看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實大多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甚至答案也是預設的“標準答案”,學生討論的結果必須要符合教師預設結論,否則就會被否定,要不一句帶過,甚至置之不理。學生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這是變相的灌輸式教學,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回答問題都如此受限,談何讓學生自己提問?沒有思考,就不會提問。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老師爲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就急於給出答案;有些老師爲了使學生不出現錯誤,就提前將答案暗示給學生,或是提前鋪墊把問題解決了,導致了沒有問題而終的課堂。這一現象在國小高段的學生中尤爲突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他們害怕回答問題失敗後老師難看的臉色,怕同學嘲笑、起鬨,因此甚少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更不會主動的質疑。但是,他們爭強好勝、自我表現欲強,願意接受同伴的挑戰,而且相對於低年段的孩子自控能力更強,更容易形成並遵守規則。針對這些情況,我大膽放手,制定了“自由辯”的遊戲規則,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成爲課堂的主人。自由辯時,每次由一組同學上臺就課前同學們提出的某一問題給出本組的解決方案,在他們發言完畢以後,臺上臺下開始互問互答,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可以肯定同學們的表現,可以重複對方的觀點······自由辯不需要舉手,只要前一個同學坐下另一個就可以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制度,消除了學生與教師對話可能會產生的思想顧慮,那些不敢舉手的孩子敢發言了,那些舉手時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孩子有機會發言了,那些超級愛表現的孩子更有空間了。而自由辯論時濃濃的火藥味,那緊張的氛圍,那求勝的心理使得學生絞盡腦汁去尋找和發現問題以求給對手有力的打擊,“辯”的時候學生的大腦飛速運轉,他們對問題從各個角度進行深入的思考,針鋒相對地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思維碰撞中常常能挖掘出極有價值的問題來,甚至直指問題的核心。鼓勵學生以“自由辯”的形式互相質疑問難,可以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變單向信息交流爲多向信息交流,增加單位時間內的信息交流量,在大量的信息交流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比較想一想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成功之處或不足之處。通過自由辯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的學習也逐漸由被動轉爲主動,從而達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這樣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思從而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層和形式上。而一旦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因此,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新要求,也將是我畢生努力的方向。本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可能有欠妥之處,有一些也許還要在今後的學習研究中更進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