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國小生行爲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害。”由此可見,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可以爲學生一生的成功與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培養國小生行爲習慣

那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怎樣培養國小生的良好行爲習慣呢?

一、明確要求,加強訓練

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自身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所以,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經過長期的反覆的訓練才能形成。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非常重要。根據《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結合實際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學生一起制定班級管理規章制度,經常組織學生逐條學習,讓學生明確班級建設的目標要求。要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還必須經過嚴格、反覆的訓練才行。國小生自制力相對比較差,好習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強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直到好習慣得到有效鞏固爲止。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必須從細

處抓起,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意識。

二、遵循規律,注重養成教育

1、養成教育要從關鍵期抓起

良好習慣的養成有關鍵期,古往今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思想家都認爲習慣要從小培養。國小時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抓住了這一黃金時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再施以養成教育將是事倍功半,甚至終身難補。國小生年齡小,如同煉好的鐵水,可以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鐵水涼了變成了大鐵塊,再想改變形狀就難多了。如果國小生養成了不良習慣再來改造將付出太多的代價。因此養成教育要抓住關鍵期,注意研究學生的特點,在關鍵期把養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強化訓練,有的放矢的開展各種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去體驗,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

2、養成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

兒童時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強、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同時也是情緒易波動,注意力不穩定,自控力較差的時期。如上課,學生容易受外界干擾,學習不靜心;有的聽到別人受表揚,心裏難過,要流眼淚,感情易外露;思維上,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在行爲方式上,模仿性、依賴性強,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現象。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活動、集體活動中有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這是極爲正常的。對這些不盡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堅持正面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提高正確判斷能力,知

道爲什麼不能那樣做,而一定要這樣做的道理。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堅持了以表揚爲主、積極引導的正面教育,後進生也會成爲先進生,習慣不良的學生也會變成好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充滿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藥的壞孩子幡然悔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走上光明大道,成爲不平凡的人。

三、加強師徳建設,樹立行爲榜樣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言傳身教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國小生階段,由於他們的世界觀尚未形成,對行爲價值的判斷尚處於感性階段,而由於教師職業的特點和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師的思想和行爲往往成爲學生價值取向的參照座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價值觀的取向和人生觀的形成。因此,教師必須嚴格用教師職業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嚴於律己,率先垂範,以自己正確的規範行爲影響學生。具體形象地給學生樹立道德榜樣。同時,學生把教師看成是自己學習上的導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希望隨時得到教師的關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向學生廣泛宣傳,全面灌輸良好行爲習慣的具體內容,不斷提出新要求,幫助他們明確努力目標,使他們對正確行爲有一個最基本的認定。

總之,在教育中,我們要了解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賞識每一位學生。對於犯錯的學生,不妨給他一把椅子,聽他一次傾訴,給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寬容,給他一點建議,送他一份期待。行爲習慣的養成需要從點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

的小事,其實,日積月累的話,就可小中見大,小事情中體現高品質,小事情中成就大事業。涓涓細流,可以匯成江海,質的飛躍是量的積澱,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應是建立於平時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處,每一小節之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需要我們常抓不懈,持之以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培養國小生行爲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