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 有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有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呢?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論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對學生來說,上課是學習的中心環節,只有抓住這個中心環節,才能使學習獲得成功。然而國小生注意力集中度通常有限,但是並不意味着大腦一次只能學習少量東西,而是因爲事物的新鮮感已經逐漸消退,孩子需要更新的刺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的環節,一開始就要把學生吸引住。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一節時,教師問:“同學們幾乎每天都要拿筆寫字,你知道正確的書寫姿勢嗎?”學生會說:“眼睛離書本一尺,胸離桌邊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同學們說的真好。然後老師出示正確執筆姿勢的課件,注意看,筆桿所在的直線與紙面形成了一個夾角。想知道這個科學、合理的角有多大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

量”。教師由學生再熟悉不過且有教育意義的書寫和執筆姿勢導入,自然而然地引發了量角大小的必要。揭示課題的同時激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二、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自問自答,要積極和學生互動,並引導學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思考。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知識點時,提問:“王-剛家到學校走那條路最近?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在一邊計算一邊思考的情況下自己得出答案。多問幾個“爲什麼”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而且,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是存在的,同樣的問題有的學生會答,有的學生不會。有的學生答得快,有的學生答得慢。這時,我們可以要求會答的、答得快的學生說出自己得出結果的過程,這就促使這部分學 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於此同時,鼓勵不會答的、答得慢的學生積極思考,努力跟上其他同學的思維。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動起來了。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三、養成大膽發言的好習慣

在課堂上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爲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

維和表達能力。在課上應儘量創造更多讓學生髮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這就要求教師能很好地加以引導,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四、養成與同學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交流,既可營造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意見,充分發揮認知能動性,又可活躍學生思維,增大思維強度,從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方法中得到啓發,從而對問題的理解更豐富和全面,還可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如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與自己的同桌討論,或者以小組爲單位集體討論,最終得出結果。這樣的方式就能很好的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學習的習慣。

總之,學習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教師要更新觀念,選取最能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知識,做學習的主人。

論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篇2]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也就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響。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適應國小學習生活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首先說的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大綱也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着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複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論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