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應當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在國中階段歷史這一學科屬於次科,不用參加升會考試,在平時的考試中也不算入排名的總分中,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因此很多學生都認爲學習歷史沒有用處,對歷史提不起任何學習興趣。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能讓學生在對人類漫長曆史發展、演變過程的探究中,學到許多知識,懂得許多道理,學會怎樣做人,還能學會怎樣思考、分析、處理問題。另外,學習歷史還爲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在高中,歷史的學科地位得到提高,從次科變爲主科,其重要性不亞於語英數三大主科,如果國中沒把中外通史認真地學一遍,到了高中學習專題式的歷史將會感到十分吃力。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產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強烈願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促進學生產生自學課本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國中新教材的特點,因爲現行的國中歷史新教材裏每一課都設有動腦筋題目,課後還設置活動與探究,這些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着很大的幫助。

第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

融洽的師生關係是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的前提,是激活學生的情感、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也會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爲此,首先要求教師自己作學生情感的楷模。教師應注重自己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和激勵的作用,對歷史和歷史教學持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並傾注着極大的熱情。這樣長期感染學生,就能使學生在老師情感的薰陶中,逐步強化對歷史學習的情感,就會越來越喜愛歷史的學習。其次,對學生施以愛。由愛產生的積極情感能轉化爲動力,這種動力又能激發學習興趣,推動學生有效地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勞動,多徵求學生意見,儘量滿足學生學習心理上的需求,使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重視、被關心的,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中,還包括有創設協作和交流的機會,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協作與交流的活動過程中,表現自己、理解他人、體驗個人與集體(或他人)合作的樂趣,培養以個體的自主爲基礎,同集體的夥伴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和解決困難,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這樣,就能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

第三、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先由教師啓發引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逐步探索真理。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主體位置,但是又離不開教師事先精心設計的教案和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畫龍點睛的引導,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在教學中多留些時間讓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主體作用還體現在對所獲得知識不斷積累、拓寬知識、加深知識等方面。因此,在學完一章之後,最好是要求學生作書面小結。寫小結是一個重新整理與複習學過的知識的過程,學生可以從寫小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以前沒有認識理解的問題,並及時予以彌補。同時,將課本中的各相關知識系統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把孤立的知識組成知識網絡,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

第四、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把預習或思考後得到的知識和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出來。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查學生自學的成果,對能夠給出正確結果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於通過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處的學生,先肯定他們解答中的正確之處,然後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可以從某某方向來繼續考慮”、“請你再……,你會想出來的”等,而不要輕易地讓學生馬上坐下;對於學生中新穎的觀點,可以用“你的觀點很有見地”、“老師還沒有想到這種觀點”等語言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