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朝的歷史

關於唐朝的歷史有哪些呢?歷史就是過去出現過、發生過的人和事,具有時間久遠、不可重現的特點。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而將歷史故事運用於中學教學中又具有其獨特的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特點。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唐朝的歷史,歡迎閱讀參考!

關於唐朝的歷史
  關於唐朝的歷史篇一:唐朝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着的大宦官。

唐後期由於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的權力,權勢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於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開奪權鬥爭。這種宦官與朝官之間的鬥爭大致有以下幾次:

永貞革新 :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順宗即位。唐順宗因病不能理事,時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學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專制朝政。他們先後引進柳宗元、劉禹錫、韋執宜、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等,發佈了廢"宮市"和五坊小兒,禁止節度使向皇室進奉財物的"月進"、"日進"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後又派大將範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軍兵權。以俱文珍爲首的宦官集團當即發動宮廷政變,逼迫順宗禪讓帝位,立太子李純爲帝,是爲唐憲宗,並改元永貞。王叔文、王伾被貶殺。

甘露之變:唐文宗即位後,鑑於他的祖父憲宗李純、父親穆宗李恆、長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廢殺或扶立的,故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決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訓和鄭注剷除宦官勢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訓謊稱金吾廳石榴樹上夜降甘露,企圖在宦官前往觀看時,將其全部誅殺。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軍大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

從唐憲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鼎盛期,這股依附於皇權的惡勢力,對它所依附的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二王”改革失敗後,幾乎所有宦官都參與朝政,廣泛深入到當時政治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如大批宦官進入政府,擔任諸司使職;掌握宮中全部機要,出納王命;干預吏選,監視外朝官員;掌握書院、國子監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領域。

由於朝中文武大權基本落入宦官手中,朝中制定國策、進退將相大臣,以至皇帝的生殺廢立都操縱在宦官手中,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後操縱的傀儡。憲宗以後到唐亡的9個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餘的都是由宦官廢立。唐文宗哀嘆自己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他說:“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皇帝爲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結、縱容宦官,如宦官楊復恭以擁立昭宗有功,自稱“定策國老”,罵昭宗爲“負心門生”,昭宗也無可奈何。連皇帝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還有誰敢跟他們作對呢?“甘露之變”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

從唐太宗到唐睿宗時期,是唐朝宦官勢力開始擡頭的階段。唐太宗在位時期,鑑於前代宦官干政的歷史教訓,對宦官限制非常嚴厲,宦官只是“門閣守禦,庭內掃除,廩食而已”,稍有不軌便遭到嚴厲的懲罰。武則天執政時,集權於內廷,以牽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內官用事開始增多。不過,武則天不像東漢時期的那些女主們,要憑藉宦官成爲自己和男性大臣溝通的橋樑,這一階段宦官沒形成什麼勢力,品級也都很低。

中宗復位後,韋后當政,爲了擴大內朝權勢,發展閹人勢力,並授予宦官品爵,人數增至3000多。中宗還派宦官外出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的先河。同時,各派宮廷政治勢力爲了窺測上意,探聽消息,紛紛巴結拉攏宦官。當時李隆基爲了消滅韋后勢力,就曾利用過宦官高力士等人,這說明宦官勢力已開始擡頭,力量不可忽視。

“安史之亂”是宦官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發生後,唐肅宗李亨因強藩作亂、險亡其國而開始對武將妄加猜疑,宦官則大受寵信,開始內掌軍隊,外監諸將,其權力從內廷向外朝逐步延伸,從間接向皇帝進言干預朝政到直接把持軍政要職,最終形成了專權格局。

  關於唐朝的歷史篇二:唐朝“城管”也強悍

大家可能認爲“城管”是近些年纔出現的新興事物,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城管這類工作崗位。《舊唐書》載:“監市踐於衙,理市治序。”這裏說的“監市”,其特點和職業性質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踐於衙是指屬於衙門管,但是比衙門官吏的社會地位要低一些,他們的任務就是“理市治商”,其中還有較爲詳細的城市街道管理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古代的“府”是指行政機構所在地或地方行政長官、達官貴人的官邸,這裏規定的就是離此類地點十丈之內不可以開店擺攤賣東西,做生意也必須是在房屋的半丈之內,而監督執行這些規定的人就是“監市”。

無獨有偶,據唐朝房玄齡在《唐世記》裏記載:監市的成員並不是正式編制人員,而是可根據當地官員的意願或根據政治形勢隨時從民間挑選人員組建和解散,組建期間監市的薪水由衙門發放。這一點似乎與《舊唐書》存在一定的矛盾,從《舊唐書》裏看,似乎“監市”是一種固定的工作崗位,而且有點接近捕快的性質,是國家的公務員。即便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監市”這個職務確實存在過,所以城管應該是唐朝時就已出現了。

唐代,城市規模擴大,都城長安還成爲當時全球第一大城市,政府愈加重視城管了。《舊唐書》有載:“監市踐於衙,理市治序。”監市執法範圍也較廣,不僅管理集市秩序,還兼有現代工商、稅務、治安等部門的.職能。

唐代還制定了比較規範的城管法律條文,《唐律》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即做買賣需在官衙十丈、民房半丈外,並由監市管理。

如果“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種植墾食者,笞五十。各令復故”。即凡是侵佔街道、栽種植物者,都要處以杖笞之刑,還得限期整改,恢復其侵佔前的原貌。

而對擾亂城市秩序者,處罰則更嚴厲:“諸在市及人衆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以故傷人,減故殺傷一等;因失財物者,坐贓論。”即引起集市騷亂,從而致人傷亡或財物丟失者,均處嚴厲的刑罰。

傳至宋代,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監市職能也進一步擴大。例如店鋪設在何處,怎麼開辦等都要向監市申請,經審覈發給憑證後方能開辦。

在古代典籍中,監市禍害百姓的記載不多,比較突出的卻是唐代的“宮市”欺市擾民。

白居易的《賣炭翁》裏就描繪了“宮市”的醜惡嘴臉:“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名爲採購,實際上就是打劫,“半匹紅綃一丈綾”,沒說不給錢,象徵性地意思一下就算了。這不是欺行霸市,也不算強買強賣,根本就等於明搶。

這恰如法國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仔細想來,此言着實不虛。

  關於唐朝的歷史篇三:最牛外交家 一人滅一國

提起文學名着《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可以說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時代還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蹟與玄奘法師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由於命運不濟,如同一個棄兒,被扔出史書典籍之外,只留下隻言片語,多少年來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不爲人知。

他數次出使印度,將製糖方法和佛教文物帶到中國,然而更讓人敬畏的是,此人借用別國的軍隊打敗中天竺摩伽陀國,將篡位的國王俘虜到中國。這個人就是大唐王朝出訪印度的使者。

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爲正使、蔣師仁爲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衛星,也沒手機,沒通訊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於是照常上路。路線我覺得是從西安→新疆→中亞→印度→吐蕃。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爲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爲總管、命蔣師仁爲先鋒,直撲印度。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爲皇后。

擊潰印軍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併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衆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纔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藉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蹟。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被一箇中國外交官在戰場上輕鬆搞定,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稱號啊。只可惜當時的中國對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國人眼裏那隻不過是一個化外蠻邦而已,而近代因爲“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