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一、教學情況:

高一歷史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從以上數據可得,本次歷史期末考試均分66.71,優秀率爲14.01%,及格率爲74.15%,期會考試優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數據可看出學生文理科的偏科現象逐漸顯示。各班級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內。這是近兩個月以來,基本上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每位教師認真二次備課上課的成果。

二、試卷分析:

1、試卷以現行教材爲依託,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覈,題目容量適中,難度適中,無怪題、偏題,試卷中還出現了一些多次做過的題目。

2、試卷組成和結構:本次試卷分爲選擇題、材料問答題,兩者比例爲6:4。題型仍採用單項選擇題與材料題兩大類;單項選擇題,有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材料題有2大題,共40分。 三、學生出錯原因分析:

(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仍然是一個大問題,70分以下的學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學生,出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記憶模糊。

(2)審題不清,很多學生存在看題只看一半就做題的壞習慣,看題不夠全面。 (3)理解不到位,選擇題題意與每項選項理解不夠透徹,對於知識點的本質理解以及教材相關知識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夠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過材料分析出題目要求的答案,有較多同學經常脫離材料作答。

(5)學生逐漸顯示出文理偏科的現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課堂時間,學生作業完成也成爲一個關鍵的問題。

(6)課時緊張,幾乎沒有時間來給學生講解題目,而歷史學科的性質卻是每堂課的知識容量都很大,很難實現在課堂上落實題目的目標。

四、以後的努力方向

(1)加強集體備課,認真編寫教學案和批改作業。當沒有時間落實題目講解時,課堂的有效性及作業的批改顯得尤爲重要。

(2)強化基礎知識鞏固:掌握基礎知識是學生綜合運用、靈活掌握知識的前提,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前提。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多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基礎知識,將書本知識條理化。

(3)加強課堂管理,從學生考試成績的狀況結合學生平日課堂的表現得出,課堂紀律的良好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以管理促教學,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

(4)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在課堂中加入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將歷史對學生思維提高的重要性滲透於課堂之中。並加強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更加愛上這門課。

(5)平日講課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答題習慣,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注重鍛鍊學生的分析能力。

(6)從本次考試數據可知,歷史科目優秀率相對較高,及格率相對較低,今後的目標就是保住優秀率並有所提高,關注那些想學卻不知道怎麼學的學生,嚴格執行學校“提高、促中、幫困”的教學理念。

高一歷史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篇2]

本次期會考試採用岫岫巖高中試卷,現做考試質量分析如下:

一、考試成績統計:

本次期會考試年段最高分90分,及格人及格率37.33%;年段平均分55.11分。各班詳情見教務處的質量分析表(excel)。

二、命題設計:

考試範圍爲必修2第一、二、三、單元。考題覆蓋面廣,重點突出。並有舊教材的知識點。 本次考試目的是檢測開學以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併爲下階段教與學提供有效依據,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與學質量。

三、存在問題:

教師課堂雖對重點,難點花足功夫,細緻講解,重複強調,而且課上檢測,課後反饋。但課後,由於學生沒能自覺及時做好複習,練習鞏固,使學生知識消化不良,課本基礎知識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亂,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適當的識記,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生考試過程中審題作答存在隨意性,考試技巧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知識無法得以有效運用,客觀題失誤頻頻;主觀題有一部分學生語言表述不規範,要點不突出,邏輯性不強;閱讀不認真,有效信息獲取不足,概括歸納信息的能力欠缺;舊教材的知識點學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學生與老師學與教不同步,特別是學生學習主動性,考試結果沒有預期的好。

四、今後的改進措施:

1、繼續抓基礎,反覆練習。

2、放慢新授課的速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達到更好的效果。

3、培養學生閱讀、概括、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4,考試作業的批改,評講要及時,應注意審題技巧,答題規範性等問題的指導與訓練,對症下藥,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點的必備途徑。

5、加強學法指導:指導筆記。

6、對個別學生進行試卷的書寫指導

教學建議:

1、認真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年大學聯考、統考試題,把握教學複習備考的大方向。

2、抓一個理念:始終堅持主幹知識,重點知識的學習,咬定基礎不放鬆,能力培養是關鍵。近年文綜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特點是向於新角度,新材料,新觀點,源於課本又高於課本,平時注重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培養,學生面對大學聯考試題才能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掌握雙基基礎上,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要準確分析問題,首先要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並把它運用到歷史思維中去,做到融會貫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體會。

3、抓好三個依據“一是課標、教材,二是學情,三是考綱與考試說明。隨着新課改的推進,大學聯考強調能力考查,強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方法,只有真正落實《考試說明》中各項能力考覈目標,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才能適應考試要求。

4、重視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高中歷史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形式主動學習、探究的精神。

5、指導學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學科知識。複習中要穩紮穩打,依據教材落實知識要點和知識結構。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探究,記憶知識要點,通過把握知識點間的線狀聯繫,塊狀聯繫,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結構。

6、加強審題和答題方法的訓練。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索審題、答題的思想和方法,在理解試題要求及考查意圖上下功夫,杜絕背題應考,要訓練學生闡釋歷史問題時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要注意語言表達能力的培訓,做到答案准確、完整、流暢、簡潔、合乎語法規範。

高一歷史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篇3]

一、 試題評價

高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遵循新課改理念,試題難易適中,知識點分佈合理,覆蓋了高中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的主要知識點,重點考查了學生識記、理解與分析歸納的能力,對於高一學生而言,有利於養成歷史學習規範,有利於高一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夯實基礎,爲以後學習作知識和能力準備。

試卷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選擇題50分,第二部分非選擇題50分,從全級的平均分和各檔人數分佈情況看,試題有一定難度,區分度良好。

二、試題特點

1.注重基礎,貼近教材

試卷緊扣教材,注重考查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科基本技能,注重對一些重要概念和結論的準確理解,以及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總結。試題客觀題部分大都是基於主幹知識的考查,主觀題部分,26題是必修一內容,包括中國古代三省六部制,西方聯邦共和制,《權利法案》;27題是必修二內容,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8題是必修二新航路的開闢,等均是完全依託教材,試卷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重視閱讀課本,以夯實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2.巧設情景,圖文並茂

隨着新課改的推進,各種新材料在大學聯考試題中的運用越來越常見,所選材料廣泛,形式多樣,重視考查學生信息解讀、知識遷移能力。本卷材料選取多樣化,充分運用文獻、圖片、表格、評論等多種材料來命題,創設歷史新情境,注重題引的設置,強調讓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體現了試題的新穎性和可讀性。如選擇題的6、11、13、14、19、23、25題。

3.凸顯史觀,倡導課改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出“三大-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這成爲新課程下歷史教學和考試的重要特點,本次考試命題設計上也反映了這一特點。如主觀題26題有關近現代西方民主的解讀彰顯了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精神和理念。

三、 學生答題情況

對於一部分基礎題,學生的得分情況較好,由此可見,對於課本內容基礎知識掌握良好;但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平時識記不夠,導致基礎分拿不到。

對於一部分理解性題目,從答題情況來看,部分學生丟分的原因包括不會提取相關信息、不會迴歸教材以及對這類材料題目的畏懼心理,從而導致大面積丟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較差,不會閱讀材料,找不到材料的中心旨意,不會將材料的中心旨意和教材上的知識點聯繫起來,從而出現在答題時簡單搬動材料,簡單的羅列教材知識點。

從卷面情況來看,書寫總體不行,字體繚草,錯別字多,不易得分。文字表達能力不行,在答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口頭語言。答題不規範,條理不清晰,不會用專業語言總結歸納。

四、對今後教學的思考及建議

1、迴歸教材 夯實基礎

試卷不論怎麼出,考查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原則不會變,教師要學會以不變應萬變,以教材爲本,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採用默寫的方式強化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教師上課對主幹知識有意識地進行系統的剖析,加強歷史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分析,對易混、易錯知識點時常進行點撥,反覆提醒學生注意。

2、講練結合,強化訓練。

雖然課時有限,但是在課堂上還是儘量精講精練,適當佈置作業,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選題要精,一定要選擇一些典型的試題進行變通訓練,並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整合,做到融會貫通,把解題技巧與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答題方法指導。鍛鍊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立足考試趨勢,課堂上應適當引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觀點,史論結合。

3.優化課堂 展現魅力

歷史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許多學生因學習歷史不得法,看得多忘得也快,考試時常出現腦子一片空白或張冠李戴,成績自然也難提高,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精心備好每一堂課,這是最重要的,

讓歷史課堂成爲“高效課堂”;教師要展現個人教學魅力,人格魅力,讓歷史課堂成爲“魅力課堂”,學生只有從心底裏佩服老師,纔會真正喜歡歷史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高一歷史期會考試質量分析 [篇4]

一、試卷的結構特點

本試卷分第一卷(選擇題)和第二卷(材料分析題)兩部分,各佔50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試題內容覆蓋了歷史必修三教材全部八個專題的內容和必修二前兩個專題的內容,考查範圍符合教學進度。試題難度適中,側重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對我校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1、取得的成績:

(1)選擇題得分率高,有小部分學生的選擇題得滿分50分。非選擇題的準確率也較高,總分平均分66.359分。

(2)開放性的問題回答較好。

(3)迴歸教材知識點的回憶準確率高。

(4)大部分學生的文字書寫規範、工整。

2、存在的問題:

(1)錯別字現象還有。這在各個小題的回答中均能看到一些錯別字。

(2)部分學生因審題失誤導致失分。特別表現在第26題第1小問的回答中沒有看到“分別”一詞,回答時籠統不清,也沒有表達出圖片之間的關係。第27題第2小問的原因分析,學生分析原因時脫離題目。第28題第2、3小問回答時沒有正確理解題意,沒在迴歸教材的知識點。學生失分較爲嚴重的是不能回答“胡佛政府無力扭轉和人民不滿情緒高漲”,羅斯福新政的措施沒有表述出來。

(3)部分學生從圖片、文字材料中提煉信息的能力不足,方法沒在把握。比如第26題第1、2小問,第27題第1、2小問,在第28題第1、2小問,有的學生不能正確地提煉信息。

(4)部分學生的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不足,歷史概念的表述不清。比如第26題第1小問的三個概念:外國資本主義、洋務企業、民族企業的表述不清楚。第26題第2小問,有一部分學生提到“官僚資本主義”,第27題第1小問的技

共 2 頁

術變化得分較差,沒在理解“技術”這一概念。第28題第1小問的三個歷史概念表述不清。

(5)歷史辨證思維能力不足。比如第26題第3小問,沒有辨證認識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回答時大部分學生只說出“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束縛,發展艱難而曲折”,大部分學生在第27題第3小問的回答中沒有想到新式交通工具的負面影響。小部分學生在第29題第3小問的回答中不能運用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並且沒有體現“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回答時沒有通過具體實例說明論證史論。

三、以後教學改進措施與建議

1、強化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

2、精心備課,構建高效課堂。認真研究課標和教學目標,注意對歷史教材的整合,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爭取使學生當堂消化和掌握所學知識,不留“夾生飯”。

3、加強對歷史主幹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強化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份試卷注重對歷史主幹知識和歷史概念的考查,這對我們今後的歷史教學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中,每學完一個專題後,老師就要幫助學生對專題主幹知識進行整合,以使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主幹知識體系,並督促和要求學生強化對主幹知識的記憶。老師對基本歷史概念和名詞進行闡釋、比較,並把它們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認識。

4、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從試卷體現出的通過提供多元材料、創設問題情景的考查特點看,注重“證據意識”、“過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闡釋、探究問題的能力顯然也是新課程大學聯考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史料教學,加強對具體歷史材料的講解、分析、討論,不要隨意下結論、給定義,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研究基本原則,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

5、加強答題規範和答題習慣的訓練和培養。

朱治國

2015-5-7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