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複習易錯知識點

要想在大學聯考文科考試中發揮的更加出色,首先還得複習好文科地理的易錯知識點。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複習易錯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2018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複習易錯知識點

  大學聯考文科綜合地理複習易錯知識點

▲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峯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則是指能爲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於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於水利資源的範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3.地殼、軟流層與岩石圈   地殼的範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軟流層位於地慢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岩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係可表示爲:岩石圈=地殼+上地慢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4.礦物、礦產與礦牀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牀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於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稱爲礦產。有礦不一定就叫礦牀,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爲礦牀。礦產是岩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牀則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爲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和證據。

▲6.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岩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岩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岩石必定斷裂,但岩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於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7.印度洋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爲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爲主,屬於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於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爲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

▲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於察覺。

▲9.生物羣落與生態系統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羣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於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繫並與其生存環境進行着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係可簡單表示爲:生態系統=生物羣落+生存環境。

▲1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佈在終年溼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爲主組成的植物羣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佈在熱帶雨林外圍乾溼季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爲主組成的植物羣。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羣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大學聯考地理自然環境複習講義

1、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點:

大氣:氣溫、降水、光照、晝夜溫差等;

水:水資源的豐歉程度;

岩石:地質情況;

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類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無凍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爲例說明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環對三大圈層的改造作用)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⑵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

綠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4、 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着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5、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產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爲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如藏羚羊數量保持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6、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1)內因:多暴雨、黃土土質疏鬆、多垂直節理。

(2)外因:人類破壞植被和不合理的生產活動。

(3)過程:水土流失。

(4)結果:地貌的變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氣候的變化。

(5)結論: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個要素統一的變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着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7、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的變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1)概念: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着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的整體。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2)表現: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①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②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④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8、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影響,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有規律更替;以熱量爲基礎,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案例:低緯度和高緯度表現典型,以非洲大陸最典型。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有規律的地域分異。以水分爲基礎。從沿海向內陸,乾溼度差異很大,自然景觀呈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9、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比較

分異類型形成

基礎形成的主導原因自然帶分佈規律典型分佈

伸展方向更替方向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即以熱量爲基礎沿緯線緯度變化方向低緯和北半球高緯地區

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海陸分佈沿經線經度變化方向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熱量、水分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條件有規律變化沿等高線高度變化方向中低緯的高山地區

10、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1)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大學聯考地理常用的表述方法

(1)特徵描述性表達

特徵描述是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會考查比較多的一種能力,但失分率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徵,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從特徵的成因角度去組織文字,是正確把握和描述特徵的一個方法。

(2)歸納總結性表達

大學聯考地理試題中,經常會利用新聞熱點報道,從地理要求、地理角度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好。這類答案通常就隱藏在文字和圖表中,但不能照樣摘抄文字,要結合地理原理將它重新組織。

(3)歸因層次性表達

某一地理現象(事物)的發生,總是有其原因的,而且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有主次先後,這樣才能顯得條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則不僅會顛三倒四,還會漏答要點。

(4)分析推理性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與上面的“歸因層次性表達”不同,它是線性的;具有嚴密因果邏輯關係,層層推理,環環相扣;少一個環節就會覺得不夠嚴密。所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跳躍。

(5)區域比較性表達

這類表達是要緊扣不同區域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的。有的是直接設問區域間的異同點,比如,“比較歐洲和北美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異同點,並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設問的,但它隱含着區域比較,如“爲什麼水稻種植的分佈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帶?”隱含着三江平原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的熱量比較。

(6)圖表輔助性表達

表達交流的不僅僅只有語言文字,圖像也是。所以,當僅用文字來表達有難度時,可以藉助圖像,特別是涉及地理空間概念的一類問題。使用得好,即可以準確簡潔地表述,還可以節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