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廣東大學聯考基本政治制度複習資料

大學聯考政治是大學聯考考試中的核心科目,也是大學聯考理綜考試中比較好拿分的科目之一。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廣東大學聯考基本政治制度複習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2018廣東大學聯考基本政治制度複習資料

  廣東大學聯考基本政治制度複習資料

1、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制的法制化進程

(1)1949年9月,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195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民族自治寫入憲法。

(3)1984年10月,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爲基本法,標誌民族自治進入了法制化建設的新階段。

(4)200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爲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擴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2、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制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

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爲三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縣以下不實行自治,但可以設立民族鄉等補充形式。

②全國建立5個自治區、30自治州,120自治縣。

(3)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民族自治機關的含義: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含義: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B.民族自治權的主要內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權是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

①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

②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佈特點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社會基礎。

③各民族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關係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政治基礎。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2)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3)有利於發展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4)有利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大學聯考政治中華文化複習講義

1.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特徵?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2.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徵?

(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獨特性。中國文學藝術以其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區域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爲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如何理解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着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3)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4.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求同存異,是指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幷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

5.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弘揚中華文化,還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大學聯考政治唯物主義複習筆記

一、聯繫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繫是普遍的客觀的

1.聯繫: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2.聯繫的普遍性

⑴任何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相互聯繫的。⑵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條件地相互聯繫着。⑶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

3.聯繫的客觀性

⑴聯繫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而不是外加給事物的或主觀臆想的。

⑵任何聯繫都是具體的、現實的,而不是任意的虛構的.和抽象的。

⑶聯繫的根本原因在於客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不是思維的結果和某種神祕力量的產物。

⑷總之:事物的聯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們強加的,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人們既無法割斷橫向的鄰右舍的聯繫,也無法割斷縱向的古往今來的聯繫。

1.平時學習中,“普遍聯繫”的對立面是“孤立”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的對立面是“片面地看問題”。而在一些題目中,卻恰恰將“普遍聯繫”和“片面地看問題”結合進來。許多考生只能答出其中一點。其原因在於沒有把握“聯繫”和“矛盾”的關係,沒有把握矛盾是聯繫的核心內容這一基本觀點。可見,在複習中,把握概念間的聯繫,是理解和運用的體現和基礎。

2.注意:聯繫是普遍的,但絕不意味着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着聯繫。因爲聯繫雖然是客觀的、普遍的,但具體事物之間的聯繫都是有條件的,無條件的聯繫是不存在的。

二、把握因果聯繫的重要性

1.事物間的聯繫具有多樣性。因果聯繫是事物諸多聯繫最常見、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因果聯繫的含義: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叫做因果聯繫。其中引起某種現象產生的現象叫原因,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3.在一個具體的因果聯繫中,原因和結果是先行後續的。但先行後續的關係不一定是因果關係。時間上是先行後續的,又同時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才構成因果聯繫。

4.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因果聯繫的方法論意義

⑴承認因果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

⑵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繫,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由於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這就要求人們應善於根據某種原因,預見事物發展的結果。

正確理解把握因果聯繫的意義,首先分清什麼是原因,什麼是結果。這是認識問題的前提。然後要弄清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也就是要弄清原因是怎樣發展到結果的。最後,說明認識原因和結果間的聯繫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有什麼指導意義。

如果抽象簡單地識記教材的幾條理論,是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