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的各地風俗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國漢族民間的人們都會“祭竈”,則是祭拜竈君神位。在中國不同地區的人們祭竈地方風俗都有不同的做法,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祭竈的各地風俗吧!

祭竈的各地風俗
  祭竈的各地風俗介紹

北京:

二十三日“祀竈”《北京歲華記》;廣東番禺:二十三日“小除”,祭竈以花豆灑屋(同治《番禺縣誌》);廣西新寧:二十四日,夜備香燭送竈神,俗謂之小年(光緒《新寧縣誌》);江蘇泗陽:二十三祭竈,也有二十四(民國《泗陽縣誌》)

到底哪一天過祭竈,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是“金三銀四”,也有“官三民四”或“兵三民四”的說法。 二十五也有的,但在我的老家蘇北泗陽(全國大多數地方都這樣),如果說某家二十五過祭竈是罵人的——“金三銀四,王八蛋二十五”。

在東南沿海有的地方真就是二十五過祭竈,如福建便有二十五過祭竈的風水,即所謂“官三民四家五”。福建的'龍泉:祀竈,臘月二十五日薄暮“祀竈”,是日午時以先神(乾隆《龍泉縣誌》)。二十五過祭竈的,一般是水之人家。祭竈所用祭品,花樣很多,但離不了甜品,一般是糖餅、糕點。

江蘇南京:

二十四日用竈糖“祀竈” 。《金陵賦》注:吾鄉臘月二十三日“祀竈”。以餳膠牙爲黃白金式,命日‘竈糖”,薦諸槃中,放爆仗,具芻豆,謂之‘送竈”;至‘除夕”則謂之“接竈”)(正德《江寧縣誌》)。

河北一些地方:

“祭竈”,十二月二十三日,爲祭竈日,相傳是晚竈君上天朝玉皇,報告人家一年之善惡,以憑賞罰。故各家於是晚供竈君以糖餅、糖瓜(民國《萬全縣志》)。

內蒙古歸綏:

二十三日,“祭竈”,以糖餳彌神口,焚之,願其上天言好事也。(民國《歸綏縣誌》)

黑龍江呼蘭:

二十三日,俗曰“小年”,以皁(竈)糖“祀皁(竈)”。 (民國《呼蘭縣誌》)

天津

二十三或二十四,送備糕飴“祀竈”(乾隆《天津縣誌》)。

四川成都:

二十四日,掃舍宇,沿街鬻竈神、竈馬及竈糖“祀竈神”,有於前一夕者。前後數日內,人家以米粉和糖,木盒範成餅,用小鐵錐擊之,曰:“打米酥”,比戶皆然,聲震閭巷。此風相沿最久(嘉慶《華陽縣誌》).

陝西咸陽:

二十三,或二十四晚,以圓餅、飴糖獻廚內,夢紙印竈神像,謂之送竈(民國《重修咸陽縣誌》).

有的地方除了用糖餅,還用糖棗一類的實物,或將祭品做成瓜狀,這在北方爲多。《日下舊聞考》便記載,以糖劑餅、黍糕、棗,慄、胡桃、炒豆,祀竈君,以槽草秣竈君馬。

山東章丘:

二十三日,夜以糖瓜、糖棗之屬祀竈,曰“醉司命”,俗呼爲“小年下”。(道光《章丘縣誌》)

陝西蒲城:

二十四日“祭竈”,製糖如瓜狀獻之(光緒《蒲城縣新志》)。有用橘、甘蔗一類的果品,這在南方常見,可能是就地利用了,當地的竈神也入鄉隨俗,對果品有興趣了。

雲南霑益州:

二十四日,夜以花果、糖餅“祀竈”。(光緒《霑益州志》)

上海:

二十四日送竈。用酒、果、粉圓,又謂竈神朝天言人過失,用飴膠牙(俗爲“元寶形”,名“廿四糖”)(同治《上海縣誌》)

廣東佛山:

二十三日“小除”祀竈,以金橘、糖豆爲獻(乾隆《佛山忠義鄉志》)。

廣東歸善:

十二月 ‘祀竈”。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言兵三民四,祀用紅菜菔及果品。以甘蔗二莖置竈間,雲是竈神天梯,“元旦”始去之(乾隆《歸善縣誌》)。

海南瓊臺:

臘月二十四日,以竹枝掃層塵,換爐灰。夜具酒果,送竈君朝帝。(正德《瓊州志》還有的地方會用蔬菜、花果什麼的。(算命)

浙江杭州:

二十四日‘祀竈”,不以窮富皆備蔬食、花餳、米餌及燒替代。 (《武林舊事》參《夢樑錄》。)此日,市間及街房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夢樑錄》)有的地方會殺公雞或豬,用之肉以祭竈。

陝西富平:

二十四日,以雞“祀竈”,曰竈朝天(乾隆《富平縣誌》)。

陝西漢中南鄭:

二十三日“祀竈”,祭以餅、飴、雄雞,婦女尤虔,以竈神將更代報一家善惡於上蒼也。事雖無稽,亦足以警過。(民國《續修南鄭縣誌》)

寧夏:

二十三日,以雞、酒、餅、飴之屬祀竈神,曰“送竈”;雞陳而不殺,至除夕始薦郭,曰“接竈”(嘉慶《寧夏府志》)。

甘肅慶陽鎮原:

二十三日,封豚豕“祀竈”,貧者用雞。至夕,陳餳糖、草豆之屬,名曰“送神歸天”(民國《重修鎮原縣誌》)。

對於用什麼顏色有公雞,也有講究的,有的用紅公雞,有的用白天雞。

陝西醴泉:

二十三日祀竈,糖謂“竈糖”,餅謂“竈餅”,俱陳竈前,或殺一雄雞色紅者,謂神所嗜也。祀畢,以紙印竈神馬圖夢之,謂之“送竈”(民國《續修醴泉縣誌稿》)。

河南輝縣:

二十三日祭竈神,供以白雄雞、飴糖。(1959年《輝縣誌》)

湖南龍山:

二十四日曰“小年”,亦曰“小除日”。“祀竈神”,掃除庭宇,殺豬雞祀先祖,曰“祭小年”(光緒《龍山縣誌》)。

有的地方少不了豆腐。

江西袁州:

臘月二十四日爲小年,掃屋塵,用米實、飴糖、豆腐“祭竈”,俗雲糖粘神口,慮其奏人過失(乾隆《袁州府志》)。

湖北漢口:

二十四日爲“小除”,俗雲“過小年”,潔除諸屋。“祀竈神”,俗雲送竈神上天,用果餈、豆腐,以糖爲餅,或雲食糖則口甜夕或雲粘住竈神嘴,勿令說人間是非,皆足以資笑柄。(民國《漢口小志》)

除了給竈神行賄,竈神的坐騎也不能虧待的,不能竈神上西天時,見玉皇大帝時,如果遲到了,也會怪罪主人的——

《日下舊聞考》:以槽草秣竈君馬。

河南尉氏:

二十三日“祀竈”,設飴糖、祭品於旁,具豆草飼竈神所乘馬。二十四日爲舍宇。(光緒《尉氏縣誌》)

河北萬全:

又備草料、涼水,意在秣竈君騎馬。(民國《萬全縣志》)。

湖北長陽:

二十四日,用飴糖成個,曰“竈糖”,盛以盤,雜糧、茶葉另一盤,爲“馬料”。將鍋竈打掃潔淨,排列各盤鍋中,以杯盛油。徹夜長燃,燒香紙、鞭爆“祭竈神”,謂之“過小年”(同治《長陽縣誌》)。

  祭竈的由來

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

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爲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爲門、井、戶、竈、欣)。

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竈”最早叫“紀竈”,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竈者”。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竈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祭竈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竈的記載。不過,祭竈的日子隨着寺、地而有不同。《後漢書》「陰興傳」記載南陽(河南境內)陰子方於臘日以黃羊祭竈,受了竈神的祝福,因而發跡,三世繁昌,周處(二四○—約二九九)的《風土記》則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爲恐竈神上天后,說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話,吳人祭竈時,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記荊楚一帶的祭竈習俗則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並以豚酒祭竈神」。由祭竈的供品看來,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竈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還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後來乾脆就酒將他灌醉。宋朝以降,竈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祭竈使用一種稱爲「膠牙餳」的竈糖,用意非是使竈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也有人說是要讓竈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竈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另一種「關東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製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習慣上,商家到歲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帳務。所以送竈同時也是催債、討債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時候。不過,討債最多隻到除夕。一等吃過年夜飯,就算沒收到債款,主客見面時,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話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餃子」(除夕夜吃餃子),就是形容這種情形。

祭過竈,到年底之前,還要挑一個好日子來做大掃除,俗稱「掃年」。掃年的風俗也有悠的歷史。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時「齋、饌、掃除」。舊式的家庭每年清掃之前,還要事先翻看黃曆,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來進行。掃除積年的塵埃,不僅是爲了迎接新年,對環境衛生、維護健康也有極大的益處。

俗傳竈神上天稟秦人間一年善惡後,廿五日就是玉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禍福。所以在這一天大家特別要謹言慎行。尤其要告誡小孩不得口出穢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這五天,由於家神俱已上天,百無禁忌,所以民間也多在這幾天內舉行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