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通用23篇)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的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習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的習俗(通用23篇)

春節的習俗 篇1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描寫春節的詩是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詩。每當春節來臨大街小巷,掛着流光溢彩的燈籠就讓我想起了春節的習俗。

貼福字和門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習俗, “福 ”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福。爲了充分的體現這種嚮往,有一些人會把福字倒過來貼,有福氣到了的意思。而最令人開心的時刻到了。叮咚一聲門鈴把大家的熱情提了起來,一開門一羣熟悉的面孔出現在眼前。走入家中一股撲鼻子的香味飄來。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引的垂涎三尺,一盤熱騰騰的餃子上了桌,大家你爭我搶的吃了起來,爲了是吃到福氣餃子。吃到的人就會在一年來很有福氣。吃完飯後我們一家人去了寺廟燒香,拿着香在四方祭拜,拜佛這也是成爲了我們家過年的習俗。

春節是濃濃的情意,深深的祝福,綿綿的懷念,切切的問候,願你們佳節快樂,健康如意,明年更好!

春節的習俗 篇2

每到年底,走親訪友是少不了的,拜個年,道個喜,攜一點禮物敬長輩。我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也就沒有去哪位領導那裏覥着臉行賄的必要,沒有了繁文縟節的尷尬場面。

回家過年是千萬客居他鄉者的心願,回家過年也是遊子的大考——幾多歡樂幾多愁:發財者盤點着囊中的錢包,開着轎車到處招搖,臉上寫滿了自豪;打工者,手摸囊中的鈔票,盤算着一年的開銷,聚會的餐桌上,躲避親友們的探討。

如果說還在年少時,春節挨近,內心充滿期待——蒸年糕、置年貨、購糖果,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還有壓歲錢等,這些令人興奮。

如今人到中年,不再有小少時的激動,不再有不切實際的夢想,內心分外的恬淡。我常年在家守着一個店面,體念不到遊子歸心似箭的心情,體會不到久別重逢時的激動!沒有別離的傷痛,也就沒有團聚的喜悅。過年於我如流星般從空中劃過,並沒有留下印痕;過年於一個遊子,就好像人生的一個驛站,記下他(她)的足跡。

過年了,午夜,敲響了蛇年的鐘聲,整個夜空銀蛇舞動,四面村莊鞭炮齊鳴。抖動的夜空搖醒了淺睡的我,飄蕩的硝煙使我感受到新年的來臨。躺在牀上,無法熟睡,時稀時密時近時遠的鞭炮聲在夜空中爆響。

天亮了,起牀開門,新的一天開始了。整個街道空空蕩蕩,這是一年中最爲冷清的一天。充盈眼簾的是滿街鞭炮碎屑,不時的嘭——啪——的炸響,嗅到的滿是火藥味,這就是新年的味道。我暗自遐思,假如過年沒有鞭炮的燃放,是悲是喜?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國粹的丟失?

大年七年級的小鎮分外的冷清,如果你喜歡搓麻將或者打牌的,還可以找到幾個賭友打發時光。可是我缺少這樣的雅興,唯愛看書,苦樂自知。假如說看書使我感到生活充實,那麼網友的短信使我快樂,。新年了,放下手中的一切,我向網友送去新春的祝福!

春節的習俗 篇3

春節來臨,人們都沉浸在春節帶來的歡樂氣氛中。人們互相祝福和祈願,日子越過越紅火。春節有很多傳統的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就讓我來說說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每到過年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掃屋除塵,寓意是把前一年的黴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其次就是家家戶戶貼對聯、掛燈籠。對聯上寫着各不相同的祝福,象徵着人們對往後的美好願望。門口上掛着火紅的大燈籠,就像閃爍的星星,呈現出一派繁華的景象。

除夕之夜,人們燃放煙花爆竹,五彩斑斕、各式各樣的煙花直衝雲霄,有的像一顆顆小流星仰望這片天空,從空中瞬間滑下;又像一川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壯觀極了!傳說放鞭炮是爲了驅逐一個叫“年”的怪獸。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燃放鞭炮會污染空氣、破壞生態。這就提醒我們要愛護環境,減少對鞭炮的燃放。

傳統的習俗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吃年夜飯和拜年。年夜飯還叫作團圓飯,桌子上擺着豐盛可口的美食,讓人一看饞的直流口水。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品嚐着美食,好不愜意!我感覺一年之中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吃團圓飯了。大年七年級,我們都穿着新衣服去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會給我們“壓歲錢”。表示鎮惡驅邪,希望我們晚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長。

春節,還有好多的習俗。都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傳承,讓我們更深刻認識了歷史

春節的習俗 篇4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習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還要撣塵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的歡樂氣氛。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氖。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圍坐在一起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天吉大利。

春節的習俗 篇5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爲他生日,祭曬迎接,頗爲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爲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爲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爲財神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爲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爲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爲古五祀中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爲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爲“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爲財神,是因商業發展,財貨流通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爲,路在冥冥之中主宰財貨。

俗以爲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纔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爲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送窮習俗,反映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七年級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的習俗 篇6

在中國,春節習俗是多彩多樣的。不光在衣着.住房有講究,就連吃的食物上也有許多含義。比如:吃圓粉,代表團團圓圓;吃火鍋,說明紅紅火火;吃魚,寓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貼春聯,那麼,你知道春聯的由來嗎?相傳古代過年時,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稱“題桃符”。一般都是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壓邪話或符咒。後來,有人在題桃符基礎上題聯語,聯語都是些吉家話語,對仗工整,長短對等。王安石有詩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明代時,纔將桃符改爲春聯。

接着,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壓歲夜是不能睡的,就十二點給小孩壓歲錢,象徵着一生平平安安。“壓歲錢”三字本來應該寫作“壓祟錢”。因爲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經常在大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病好了之後,聰明機靈的孩子就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家中的尊長就會用紅線穿上銅錢掛在小孩胸前,銅錢的數目與小孩的歲數相同。因爲歲與祟字同音,壓歲就是壓祟,所以民間認爲這樣做可以壓邪驅鬼。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繩串着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成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意爲“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財源滾滾來”!

春節的習俗 篇7

說起春節,大家都不陌生吧!春節是美好的,它寓意新一年的開始。當然,在春節裏也發生了許多充滿樂趣的事情,跟我一起去瞧一瞧吧!

懷着愉快的心情,邁着輕快的步伐,我來到了奶奶家。臨近中午,我激動地“蹦”上椅子,坐等紅包。大家知道紅包的典故嗎?且聽我細細道來:有一位叫年的怪獸,它懼怕紅色。人們處處防着它,後來知道了它怕紅,爲了不讓它侵害孩子,就用紅色的紙張把錢包住,送給小孩。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每年,用甜言蜜語,哄得長輩們速掏紅包,我呢,笑開了花!

夜晚悄悄拉開了帷幕,我的心情越來越激動,因爲,只有過年,我和弟弟才允許放煙花。於是,帶着期盼的眼神問媽媽:“媽媽,我可以和弟弟一起去放煙花嗎?”媽媽遲疑了一下,我緊張得心臟撲通撲通蹦到了嗓子眼,媽媽微微一笑,我喜得一蹦三尺高。

此刻,我的心情是格外興奮。只見弟弟點燃一個大的煙花,我站在旁邊捂住耳朵屏住呼吸等着禮花開放。當禮花噴放出七彩的光芒時,我賀弟弟高興得跳起來了。禮花衝上天空,形成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它們在空中不時變換着形狀,一會兒像春天的小雨點,一會兒像冬天裏的雪花……它們在空中競相開放,把黑暗的夜空裝點得萬紫千紅,像一個美麗的花園。我們陶醉在絢爛的煙花中。

望着夜空,我許下心願,希望爸爸媽媽身體健康,我和弟弟學習進步,快樂地成長!

春節的習俗 篇8

“爆竹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的氣氛就是如此,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惠來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此時家家都忙着大掃除,打掃去這一年的灰塵,寓意着“辭舊迎新”大掃除完後,家家戶戶都去置購年貨,預備過年的東西。在除夕前,在外的遊子都準備回家,馬路上也因此車水馬龍,街道人山人海。大街小巷都是洋溢着熱鬧的氣氛。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趕忙做起了年菜,貼上了紅紅的對聯,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處處是一片萬象更新的情景。年菜做好後,家家都去自家的祖祠祭拜祖先,而小孩子們則與同伴在空曠的地方放鞭炮,噼裏啪啦,與這濃厚的過節氣氛融在一起,到處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情景。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飯,聽着窗外噼啪作響的鞭炮,看着窗外絢麗多彩的煙花,歡聲笑語,在屋子傳開,呈現出一幅團圓溫馨的情景。吃完年夜飯。打開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正月七年級,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爲可以收到父母給予的壓歲錢。而在這一天,人們也要走街串巷,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也得給親戚家朋友家小孩紅包。這一天,大街上人來人往,各家商店都掛上了象徵性的“紅色”,到處是一片喜慶的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節,店鋪都掛出各式各樣的燈籠,在各各的彩旗的點綴下,更加絢麗多彩,人們在這一天都是要吃元宵,寓意着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晚上的時候,大家走出家門,走到那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可以去店鋪裏猜燈謎,各種各樣的燈謎讓人冥思苦想,在得出結果的一剎那的樂趣,也使人頗有成就感。

元宵過後,春節就算真正結束了,大家也投入到新的工作,新的生活。

春節的習俗 篇9

春節是人們在一年中最快活、最熱鬧的節日。提到春節,我們的傳統就多姿多彩啦!有貼對聯啦、有吃湯圓啦、有收紅包啦、有看煙花啦、有舞龍舞獅啦,等等。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接近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選上一副新的對聯,貼在大門兩邊。對聯上都是一些好的詞句,表達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願望。說到對聯,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倒福”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把福字倒過來貼,一個人路過,看到福字被倒過來貼就:“福倒(到)了,福倒(到)了!”自此以後,人們常常把福字倒過來貼,代表福到了。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喜歡做湯圓,一家人一起吃湯圓,表示團團圓圓。

我最喜歡的春節風俗就是——收紅包。紅包也叫“壓歲錢”。年七年級早上在我的枕頭下都會有紅包,是爸爸媽媽在除夕夜我睡着後放的。媽媽說這樣會幫我壓驚。還有互相拜年的時候,大人總要給小孩子紅包,表示大吉大利。

就是這些傳統風俗,使我們在春節裏過得很快樂!

春節的習俗 篇10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23或24,它是慶祝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23爲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24爲小年,稱“撣塵”.這一天每家每戶黎明升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先民驅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就是一掃而光陳舊的東西,這既指庭院裏的陳年老垢,也指舊歲中碰到的不快。

祭竈,即祭送竈神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竈神爲了控制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爲竈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竈神的彙報了.祭竈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竈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竈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竈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之說。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今年公曆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爲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裏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爲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爲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裏“素素淨淨,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裏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七年級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爲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節 五天

大年七年級到初五是一般意義的春節的正節,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五天中充分表現出來。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來介紹。看看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沿革和掌故。

飲食習慣

春節的飲食卻實很有講究,北方民諺有“七年級餃子,八年級面,九年級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之說。餃子是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吃餃子外,正月七年級,初五也要吃餃子,但這三天吃餃子的講法就大不一樣了。除夕吃的餃子必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淨淨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七年級吃的餃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餘之意;初五吃餃子則一定要做成“花邊形”,俗稱“捏小人嘴”,目的是爲了防止來年小人撥弄是非,圖個吉利。

春節的另一種傳統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兩種,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多爲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鹹皆有,由於年與粘諧音,高與糕諧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變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傳統上,春節的居室佈置要四貼,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

貼春聯

起源於民間爲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爲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後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於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新春"

貼年畫

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羣衆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爲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鍾馗衛福"等。我國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貼福字

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貼窗花

窗花來佈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牆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餘".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春節的團拜活動

按傳統習慣春節的團拜有一定時序,大年七年級通常是鄰居或自家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八年級出嫁子女攜帶夫婿回孃家拜年,九年級則是姑表親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對於那些不在本地或難於見面的親朋故舊,還可以寄送賀年片,此俗起於漢代,至清康熙年間定製,稱"年貼,年片",上寫節日祝詞,寄送親朋,以增進友誼。親朋之間相互走動時,長靠對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還要給壓歲錢,通常壓歲錢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春節的習俗 篇11

“嗖~、嘣~,哇,好漂亮的煙花。”今天是除夕,爸爸帶我和妹妹去廣場看煙花,美麗的煙花一朵接一朵的盛開在遼闊的天空中,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芒。

雖然已近很晚了,可廣場上人還是很多,小朋友也特別多,大家每個人都笑的很開心,新的一年了,我又長大了一歲。“我要在新的一年裏,取得好成績,爭取在班級裏排名前五,領更多的小紅花”,我在煙花璀璨的星空下默默地對自己說。春節是全中國的節日,普天同慶的日子,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全中華13億人民在同一時刻爲自己慶生。大年七年級爸爸讓我們起的特別早,去爺爺奶奶家拜年。開口就要說:恭喜發財!”嘿嘿,也收到了很多紅包。大年七年級全家人在一團團圓圓的吃餃子,這也是北方人的習俗哦。這個春節叔叔教我寫對聯。也告訴我說這個年要過15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纔算是過完年了。

這個春節我學到了好多,也明白了好多。原來,中國的節日有這麼多文化背景呢,以後我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春節的習俗 篇12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爲端月,其一日爲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因爲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因爲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爲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爲正朔,改正月七年級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爲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爲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七年級爲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七年級爲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春節的習俗 篇13

王安石在《元日》中說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寫的就是春節。

一說到春節,我就想到了貼春聯、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和吃年夜飯以及發壓歲錢。

對於春節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這些習俗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它經常在除夕夜上岸吃人。有一年,村裏來了一個老頭,他說他能防“年”獸。人們不信,全部都跑到了山上。到了除夕夜,“年”獸上來搞破壞,看到一家門口貼着春聯,掛着燈籠。當它靠近那一家時,院子裏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年”獸直接被嚇得跑到海里。第二天,人們見村子安然無恙,就學了起來。從那以後人們就都在除夕夜掛燈籠、貼春聯和放鞭炮。

除夕前,家裏的老一輩都會在院子的大門上貼門神。因爲老一輩的人們相信,在門神的守衛下,能夠家和萬事興。

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團坐成一圈,吃豐盛的年夜飯和美味的餃子。吃年夜飯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餃子預示包住福氣、喜氣,在新的一年交上好運。有些人家還會在餃子裏包上不同的餡,芹菜餡代表着“情深似海”,肉餡代表着“團團圓圓”。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我都會吃許許多多的好吃的。

人們吃年夜飯後還會守歲。要熬到春節早晨,因爲守歲代表着人們對舊年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盼望。傳說人們守歲是爲了防一個叫“祟”的妖精,那個妖怪摸過的孩子都會發燒。直到有個姓管的人家,他們把銅錢放在自己孩子的牀邊,“祟”就不敢來了。從此以後,過年人們都養成給孩子們壓歲錢的習俗。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一些習俗。

春節的習俗 篇14

大年七年級,我終於迎來了夢寐以求的“踩堂”活動。什麼是“踩堂”呢?告訴你吧,“踩堂”可是我媽媽家鄉(廣西)的一個最有趣的習俗。

這一天,侗家姑娘和苗家姑娘都會穿上漂亮的苗衣,戴上亮閃閃的銀飾來到現場。宴會開始後,老人們開始吹蘆笙,“馬搞”們也出來了,我和幾個姑娘圍着老人們盡情地跳舞,我們跳累了,就坐在旁邊的石椅上休息。

這時從一個角落裏傳來一陣叫聲,原來“馬搞”們捉住了一名男子,一起把這名男子扔進了泥巴里,直到把他抹得烏七抹黑爲止。

老人們停止了吹蘆笙,只見從吊角樓上扔下錢和糖,我使勁往人羣中擠去,搶到了好多糖。“馬搞”把錢拿在手上一上一下地晃着,我好不容易也搶到了一些,可惜全是一塊的。我心想:村幹部可真小氣。

當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我看了看四周,怎麼沒有表弟的影子呀!我差點忘了,表弟還在家裏睡覺呢!哎!他這個小懶蟲,都忘了一年一度的“踩堂”了。我急忙回家去叫,原來表弟早去當“馬搞”了。

春節的習俗 篇15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春節的習俗 篇16

貼春聯

貼春聯是應該是中國每一箇中央都會有這一個習俗。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約、精巧的文字描畫時期背景,表達美妙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方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氛圍。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來源及各類作品的特徵都作了闡述。

春聯的品種比較多,依其運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依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中央;“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來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發明出喜慶繁華的氛圍,是節日的一種文娛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種類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嚴重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祝,圖個吉利。如今,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域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消費的爆竹花色多,質量高,不只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央禁放鞭炮了,由於大城市裏的中央越來越小了,很容易會傷及到別人的生命平安,也會給城市形成各類的環境污染,不過,放鞭炮這個習俗的的滋味卻越來越淡了。

拜年

大年七年級拜年,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喜歡的事,拜完了年就會有紅包拿,真是切膚之痛的事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裝扮得整劃一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率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稱爲“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運用各貼互相投賀,由此開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看完了中國的一些春節傳統習俗,如今就來看看還會有哪些國度有過春節的習俗?

日本

春節是日本以前最浩大的節日,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元旦晚上全家人圍着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鐘聲,第二天相互拜年。

在日本,新年時有一種叫“福袋”的商品。所謂福袋,就是裝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種,化裝品、服裝、生活雜物、電器,總之能裝進袋子裏的都行。價錢從1000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由於十分受歡送,福袋常常年前就開端預售。同樣是商品,爲何福袋如此受歡送呢?原來,福袋十分超值,一個千元的福袋裏,常常標價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時一個兩萬日元的福袋裏,有價值三四萬日元的數碼相機也說不定。這樣一來,買福袋又給人一種新年中大獎的覺得。當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數,但一想到可能會中大獎,而且至少也會物有所值,消費者自然會爭相搶購了。

韓國

韓國是一個十分服從傳統的國度,春節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爲根底的節日,是祭祖祈願家庭安全的一天。韓國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很多,有歲妝、歲畫、福笊籬、趕夜光鬼等等傳說。至今傳播下來的習俗有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等習俗。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糕,韓國人春節也有特地考究吃的食品,統稱爲“歲餐”。傳播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蒙古

蒙古國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在蒙古語中稱“查幹薩爾”,意爲“白色的月亮”,因而人們習氣稱蒙古國的春節爲“白月節”。蒙古國採用共同的歷法,每年的春節與中國的春節有十來天的時間差。春節時一戶人家通常要做上千個包子;蒙古牧民也要賽駱駝,這競賽馬精彩得多。包子是蒙古國人家待客最尊貴的食品之一,春節時一戶人家通常要做上千個包子,包子個頭不大,大多是羊肉蔬菜餡,蒸熟後包子裏也滿滿的都是油水。

春節的習俗 篇17

1、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2、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鍾馗故里賜福鎮宅聖君鍾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3、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纔有那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爲在直接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爲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4、其他貼法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着繪畫方向發展。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鍾馗送福》、《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爲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爲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5、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爲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7、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的習俗 篇18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爲“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爲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爲講究:

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

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爲“看餘”,必須留待七年級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三是座次有序,多爲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竈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竈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爲“趕亂歲”。亂歲是民衆爲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閒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

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爲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爲盛行。當地羣衆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等活動。

春節的習俗 篇19

過年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過年都過的一樣嗎?過年的習俗有什麼?過年的年菜只有那幾樣嗎/過年的春、福爲什麼要倒着貼呢?

一年一度的過年,讓各位小朋友歡心喜悅的過年,今年我過年幫忙掃地、多做一些家是和大掃除,我還到一些廟裏拜拜,例如:到南面竹山的南宮遊玩和求金,更好玩的地方是溪頭,我到溪頭時就趕緊去爬山,爬到一段時間後我們就下山了。

過年的意思是在農曆除夕時,把一年的壞運都帶走,迎接好的一年;每個人的過年應該都不一樣吧!像我的過年就過的很快樂,除了有功課的壓力,其他一切都很順利,不過姐姐就不太順利了,有功課的壓力,還要去補習,真是可悲;我知道的習俗有很多,例如:發紅包、放鞭炮……,令我最深刻的是放鞭炮,年菜:年年有“魚”、發“糕”……至於春、福到着貼的原因就是春到、福到的原因了。

春節的習俗 篇20

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俗話說的好:“中國文化,博大精神”!確實是這樣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裏就可以看出那種精神!

“春節”是每年都會過的節日,也是大家喜歡過的節日。因爲每年春節大家都會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年夜飯。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還有更好的春節晚會。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興,因爲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裏的春節習俗吧。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我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着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我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爲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管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春節的習俗 篇21

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我感興趣的是傳統節日的春節,因爲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在古代時候人們把春節叫做“年”。“年”是一種兇惡的野獸。它吼聲如雷,行走如風。見什麼吃什麼,人們都很害怕它。但是人們後來發現“年”怕火、怕響、怕紅。所以人們用放爆竹、敲鑼鼓、貼紅春聯來趕走“年”。慢慢地 “年”就成了熱鬧、喜慶的日子了。

“大紅燈籠高高掛”,“ 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每到春節,家家喜貼對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每到春節,我喜歡和媽媽寫春聯,在大紅紙上寫下美好的祝願!再在大門上貼上門神。看到威猛的門神---秦雄、敬德讓人感到害怕,我心裏想邊了都害怕他,妖魔鬼怪也一定怕,他們一定可以保佑我們家平安!

“一年之季在於春”,春節我們唱着歡樂的歌謠,許下美好的願望,實現自己一個個夢想,不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春節的習俗 篇22

在我的家鄉湖南,過年有着許多風俗習慣,與北方有着些許不同。

在我們這裏,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小吃—糰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餃子。這是一道用麪粉製成的美食,麪糰中夾雜着胡蘿蔔丁、幹豆腐、豬肉等,包好之後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噴噴、熱騰騰地一籠團長就出爐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饞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讓人讚不絕口,脣齒留香。糰子不僅可以蒸着吃,還可以煎着吃。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熱鬧。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而小孩子們也在爲過年做準備,買爆竹,買小玩意兒。

過了小年,人們更忙碌了,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給家中的大小物品“洗個澡”,將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鞭炮聲絡繹不絕,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家人圍着在一起邊看着聯歡晚會邊吃着年夜飯,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歲的,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寄託着“歲歲平安”的美好祝福。

七年級這一天很講究。早上一般都煮麪條吃,寓意着長長久久。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閉門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節的假期也就基本上從七年級至初六,過了初六,人們就陸陸續續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猜燈謎在這裏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湯圓吃而已,所以相對於北方的元宵節,就不那麼熱鬧了。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有芝麻餡兒、花生餡兒、奶黃餡兒……如玉盤珍珠,惹人喜愛。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夥兒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節的習俗 篇23

春節有許多習俗,如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拜年、放鞭炮、祭祖等,或許你喜歡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放鞭炮的刺激感,又或許是“舉杯互送屠蘇酒”的飯菜可口的滿足感,而我喜歡的則是“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的儀式感。

貼新聯的寓意是迎祥納福,辟邪除災,同時也寄託着家家戶戶的美好願望。小時候看着爸爸把舊聯撕下,貼上新聯,十分留戀,也十分歡喜。惜在一年已逝,喜在一歲又到。便是伴隨着這一張又一張的春聯,一年又一年的長,直至長大,我也會貼春聯。

大人常說撕舊聯不得遲疑,不得留戀,免得被舊日的邪氣抓住,無法在新的一年創新改變。我看着那副已佈滿灰塵的舊聯,將手輕輕放在上邊,抓住聯邊,想奮力一撕卻又怕將其撕破,毀了過往,可過去的時光卻那麼脆弱,只有零散的碎片躲在記憶中。“過往如此輕脆,何不氣派的展開新的一年!”我這樣想着,便撕下了舊聯,展開那嶄新的春聯,慢慢地貼上,看着新聯一點一點的粘在牆上,我不禁十分高興,因爲我便能隨着這新聯長高一點,聰明一點,吃多一點,幫父母多分擔多一些家務活,但同時父母的白髮又會多一點,壽命又會短一點,身體又會衰老一點,真希望父母也能多幸福一點……

貼春聯,是漢族人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與對未來的鼓勵,同時也讓我懂得了要放下過去,不要留戀以前,做好現在的每一件事,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