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透視學生行爲中的心理因素

班主任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透過學生外顯的行爲看到行爲背後的心理因素,然後對症下藥。下面,就學生中常見的一些不良行爲及其心理因素和防治辦法做一個簡單的論述。

怎麼透視學生行爲中的心理因素

舉止過於親近

有些學生膽子比較大,與老師交往時顯得大方自然、不拘謹。這本是好事,可也有一部分這樣的學生,總是喜歡在課堂上或在同學很多的情況下表現出與老師很隨便、很親近的行爲,如剛剛佈置完作業,他又站起來問一遍:老師,作業是什麼,要不要空格等;老師換了一件新衣服,他會大聲說真漂亮啊(即使自己並不真的認爲漂亮);老師要批改作業時,殷勤地遞上自己的紅筆,搶先爲老師開門,或在老師面前故意做出立正、敬禮等動作。這些行爲因其主觀惡性不明顯,老師往往採取容忍、不予理睬的態度。可如果一再容忍下去,這些行爲往往會變本加厲地發展爲在老師面前大大咧咧,如隨意開老師的玩笑;拍打老師的後背;直呼其名甚至搞惡作劇,給班級管理帶來更大困難。究其心理因素無非是他們想在其他同學面前顯得與老師關係非同一般,老師很給他們面子,因而也會對他們格外關照,以提高自己在所處羣體中的地位。

這一類學生男生多於女生且年齡偏大,成績居中下游,性格多開朗外向,表現欲強烈,對集體活動很熱心。對這類行爲,如果老師當面予以責罵嘲諷或厲聲呵斥,會讓這些學生覺得大丟臉面,有傷自尊。因此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嫉恨老師,與老師進行冷戰;上課不回答問題,羣體起鬨讓老師難堪;背後說老師壞話;見到老師不打招呼;冷眼相對甚至故意製造事端與老師對抗且態度堅決。對這類學生,其行爲發生時老師應該給予積極迴應,滿足其心理上的欲求,但可在私下裏找他談話,明確告訴他,把老師當朋友,老師很高興,但在集體中要注意場合及交往的`方式,對一些不禮貌的言行更要及時提出讓他改正。這樣做,既照顧了他的面子,又使他知道了老師的態度,以後他也就不會輕易自討沒趣了。

“合理”搗亂

有些學生利用討論的機會說閒話;寫作業時故意使用別人的鋼筆、橡皮,並且乘機把筆盒弄得很響;打掃衛生時用拖把打着玩;在老師轉身往黑板上寫字時,乘機說話或相互打鬧,等教師一轉身,他又在認真讀書了;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故意把英國的大笨鐘說成是當地的洋芋大廈,把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認成是中國聯通,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這類學生是把自己的不良行爲置於“合理化”的外衣之下,是爲了減小被懲罰的可能性。這類學生往往活躍、好動,但膽子較小。因其行爲具有“合理”的因素,加上一經老師示意馬上停止,往往容易被教師忽略,也正是因爲這些原因,使得班級中的這些行爲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事實上,這些行爲無論是對其本人還是對他人害處都很大。就行爲人而言,他經常處於一種做樣子的緊張狀態之中,不可能靜下心來專心地完成任何一件工作。就他人而言,這些行爲直接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使課堂失去應有的嚴肅性。所以,老師對此應進行批評,幫助他認識自己的行爲給自己、老師及班級帶來的危害,要求他聽課、寫作業都應認真、專心、高效率、踏踏實實完成手頭的學習任務。

羣體起鬨

平時,班上只要稍微有一點兒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學生們就會表現得很驚奇、很激動,往往用羣體起鬨的方式表達出來,如齊聲“噢——噢——”或有節奏地跺腳或打口哨等,有的學生跟着喊了半天,問他爲啥喊,他茫然不知。

究其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學生單調學習生活中寂寞心理的反映:另一方面是鑽“法不責衆”的空子,是一種投機行爲。面對這樣的行爲,如果班主任不點名,泛泛地進行批評,那學生們都會認爲批評的不是自己,根本制止不了這種行爲。比較有效的辦法是一查到底,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實在找不到帶頭起鬨的人,那麼瞅準了抓住一兩個人,這種不良行爲會收斂很多。

被社交忽視

一個班級裏總有一些學生,他們大多來自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學習基礎不好,沒有城裏學生那樣伶牙俐齒,且大多沒有什麼天賦,即使有,後天也沒有條件積極培養。因此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對集體活動也不太熱心。生活中的他們很乖很老實,從來不會招惹是非,性格自卑內向,往往被老師同學所忽視。這類學生不要看他們外表平靜,似乎對一切事情都無所謂,顯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其實他們內心裏一樣有着對成功的渴望,想成爲被人羨慕的對象。內心裏經受着更加強烈的衝突與掙扎:想一鳴驚人,沒有那個本事;想與老師對着幹,沒有那膽量;想讓同學們刮目相看,沒有那天賦。於是往往採取一些消極抵抗的方式:雖然不敢出頭露面,但內心裏希望班級越亂越好,所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搗亂起鬨的機會;如果班主任追究某一件事情,即使他是目擊者,他也不會主動提供情況,堅持說自己不知道;看見班主任氣得臉色鐵青,他雖然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其實心裏早樂開了花。也有甚者,在內心激烈的衝突與掙扎下找不到出口,就轉入一種極端——懷着一種類似仇恨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公開挑戰老師權威,與老師對抗;私下裏拉幫結派聚衆鬧事,破壞學校、班級的設施和公共財產等,有時幹出的事讓人瞠目結舌。對於這類學生,班主任應該:

1、尊重他們,給予關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對他們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更不能歧視、侮辱,即使犯了錯誤也要就事論事,不要與貧困掛上鉤。這些學生多爲寄宿生,自己料理生活已屬不易,班主任要多關心他們,多詢問生活情況以及學習情況,適時提供建議,如告誡他們晚上不要隨意外出等。雖然短短几句話,但學生能體會到班主任的關心和愛心。先讓他們“親其師”然後才能“信其道”,拉近他們與班主任之間的心理距離,那麼他們的違規行爲會減少許多。

2、理解他們,指給希望。多找他們談心並告訴他們,貧窮不是他們的過錯,雖然先天條件有別,但在學習上,在考大學的競爭中人人平等,要相信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把這一類學生聚在一起,給他們講一個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最終考上了大學並事業有成的例子給他們聽,爲他們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3、肯定他們,提供平臺。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抓住他們的一點點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另外,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以及淳樸善良的秉性等都是表揚的好素材。在班級活動中,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爲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滿足其心理需要,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班級管理中,面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爲,如果就行爲論行爲,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主動尋找這些行爲背後的心理因素,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往往還會使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不利於班級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創建和諧的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