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植物脂肪酸脫飽和酶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本文討論了產油作物脂肪酸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 以及克隆和鑑定產油作物脂肪酸脫飽和酶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爲產油作物的進一步經濟開發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於植物脂肪酸脫飽和酶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

論文關鍵詞:脂質代謝,脫飽和酶基因,同源克隆

人類消費的油脂中,植物油正逐漸代替動物油,市場需求量大。提高產油植物中油分含量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課題。如果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對其油脂中的脂肪酸組成進一步改造,則可以使其品質更趨完美。因此,克隆和鑑定產油作物脂肪酸脫飽和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植物轉基因技術將會比常規育種更有效地改造栽培品種的某些缺點。理論上,植物轉基因技術可根據品種的要改造的缺點有針對性地轉移單個或少數幾個基因,避免了大量不良基因的干擾,所需的羣體小,週期短,因此具有較高的效率。生物技術的發展,爲通過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產油作物含油量的育種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30年來,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某些作物脂肪酸成份改造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研究進展,許多編碼脂肪酸合成過程中關鍵酶的基因得以分離和克隆,帶動了植物脂肪酸調控基因工程的蓬勃發展,使一些油料作物的脂肪酸改造步伐大大加快。

脂肪酸脫飽和是指以與載體結合的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爲底物,脂肪酸脫飽和酶催化在脂肪酸鏈上形成雙鍵的反應。它是不飽和脂肪酸合成途徑的關鍵酶。動物、植物和真菌等的膜脂與貯脂都包含有特定組成的脂肪酸,而其不飽和程度就是由催化不同脫飽和反應的脫飽和酶所控制。因此脂肪酸脫飽和酶在控制生物膜的生物形成和物理性質、保護光合機構和調節膜脂與貯脂的脂肪酸組成與不飽和度等方面起着關鍵作用。近年來脂肪酸脫飽和遺傳操作在植物油基因工程、植物抗寒育種和食品工程等方面的應用均取得相當進展。

脂肪酸脫飽和酶根據其所作用的底物脂肪酸結合的載體不同可分爲三類:11脂酰CoA脫飽和酶。它存在於動物和真菌細胞中,與內質網相結合,催化以CoA爲載體的脂肪酸形成雙鍵;21脂酰ACP脫飽和酶。它存在於植物質體基質,催化與ACP結合的脂肪酸形成雙鍵;31脂酰2脂脫飽和酶。它存在於植物內質網膜、質體膜和蘭藻類囊體膜上,催化與甘油脂結合的脂肪酸形成雙鍵。脂酰2脂脫飽和酶可以根據電子供體不同分爲兩類。一類定位於植物細胞的內質網,以細胞色素b5爲電子供體。另一類存在於植物細胞質體和蘭細菌中,以鐵氧還蛋白爲電子供體。

而植物脂肪酸脫飽和酶包括植物脂酰ACP脫飽和酶和脂酰2脂脫飽和酶。植物脂酰ACP脫飽和酶定位於植物質體中,是植物中唯一可知的可溶性脫飽和酶家族,包括有Δ9硬脂酰ACP脫飽和酶、Δ4軟脂酰ACP脫飽和酶、Δ6軟脂酰ACP脫飽和酶和Δ9豆蔻酰ACP脫飽和酶等。植物脂酰ACP脫飽和酶催化結合與ACP的特定鏈長飽和脂肪酸在特定位置形成雙鍵,是植物典型不飽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徑的第一步脫飽和反應,因此直接調節了膜脂與貯脂中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脫飽和反應需要NADPH、NADPH2鐵氧還蛋白還原酶、鐵氧還蛋白和分子氧的參與。目前研究最多、最廣泛的是植物硬脂酰ACP脫飽和酶(stearoyl2ACPdesatu2rase,簡稱SAD)。它催化硬脂酰ACP在第9-10碳原子之間脫氫形成一個雙鍵,產生油酰ACP。SAD是由多拷貝基因所編碼。目前已從多種植物中分離獲得SAD的cDNA序列,包括蓖麻、大紅花、黃瓜、油菜、菠菜、蕪菁、土豆、亞麻、葡萄和芝麻等。植物脂酰ACP脫飽和酶作用產生的單不飽和脂肪酸隨後結合到溶血磷脂酸的sn22位形成磷脂酸。磷脂酸再轉變爲甘油二脂。植物脂酰2脂脫飽和酶在不同的頭部基團結合到甘油二脂後對脂酰鏈脫飽和。植物脂酰2脂脫飽和酶是膜結合脫飽和酶,且存在兩組電子供體不同的植物脂酰2脂脫飽和酶,分別定位於質體和內質網膜。目前已有四類植物脂酰2脂脫飽和酶基因被克隆,包括內質網定位的ω3脫飽和酶和Δ12脫飽和酶,質體定位的ω3和Δ12脫飽和酶。來源植物包括擬南芥、菠菜、稻米、大豆、綠豆、蓖麻、小麥和菸草。在植物中對脂酰2脂脫飽和酶的控制是發生在轉錄後水平。

人類日常生活及飲食所需的油脂有71%來自植物油。在工業領域植物油也得到廣泛應用。植物油是以甘油三脂(TAG)形式存在。在所有情況下植物油的有用程度和經濟價值是由它們的脂肪酸組成決定。因此運用脂肪酸脫飽和遺傳操作對其脂肪酸組成進行調整可以提供高價值、高品質的植物油。

脂肪酸已經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資源。我們日常食用需要它。它也有重要的工業用途,可以用作油漆、化妝品、塑料、醫藥品及潤滑劑等產品的原料。現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也離不開脂肪酸。脂肪酸也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能源之一能源與環境壓力的巨大正威脅着人類的生活。一方面,礦物能源應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其資源也在日益耗盡;另一方面,礦物能源的`無節制使用,引起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如導致全球氣溫變暖、損害臭氧層、破壞生態圈碳平衡、釋放有害物質、引起酸雨等自然災害。由於對石油的過分依賴,石油資源的過度開採導致了目前愈演愈烈的石油危機,而且也成爲現代世界局部戰爭導火索。如何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迫使科學家們努力尋找石油的替代燃料。生物柴油在此種情形之下應運而生,成爲清潔代用燃料之一。它是利用低碳醇與天然植物油或動物脂肪中主要成分甘油三醋發生醋交換反應,利用甲氧基取代長鏈脂肪酸上的甘油基,將甘油三酷斷裂爲脂肪酸甲醋,從而減短碳鏈長度,降低油料的粘度,改善油料的流動性和汽化性能,達到作爲燃料使用的要求,是一種潔淨的生物燃料,也稱之爲“再生燃油”。生物柴油不僅可以使人類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是一種可再生環境友好型能源。所以,目前生物柴油正在成爲一個商機誘人的綠色產業。

脂肪酸脫飽和酶就是把脂酞基鏈中的C-C轉變成C=C的酶類。脂肪酸脫飽和酶在生物體裏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物種又有自己特徵的脫飽和酶。脫飽和酶在生物體脂質代謝、生物膜正常結構的維持及其生物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脫飽和酶對生物的低溫適應和脅迫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來講,有兩類脫飽和酶,即水溶性的脫飽和酶和膜結合的脫飽和酶。水溶性的脫飽和酶爲ACP(acylcarrierprotein)脫飽和酶,如硬脂酞ACP脫飽和酶,在生物體體內,它催化硬脂酸轉變成油酸:膜結合的脫飽和酶是以脂酞基輔酶A或甘油醋中的酞基鏈爲底物,在脂酞基鏈中產生新的不飽和鍵,它又進一步被分爲兩類:甲基端(methyl-end)脫飽和酶(亦即w-6和。-3脫飽和酶)和所謂的前末端(so-calledfront-end)脫飽和酶或又叫梭基端(carboxyl-terminus)脫飽和酶,前者在油酸鏈的第12位和巧位引入不飽和鍵,後者在一個已經存在的不飽和鍵和梭基端間引入不飽和鍵如△4,△5,△6位脫飽和酶。此外,在植物體裏,還存在△8位脫飽和酶,具有△8脫飽和鍵的脂酞基被轉移進入磷脂,形成特有的植物鞘氨醇,對植物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哺乳動物和人類都具有前末端脫飽和酶,但卻缺乏△12,△15脫飽和酶。因此,亞油酸和a亞麻酸被稱作必需脂肪酸。在生物體內,a亞麻酸可以經進一步延伸碳鏈和脫飽和而轉變成對人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如DHA(22:6n-3)和EPA(20:5n-3)。人類對必需脂肪酸的大量需求大大了促進了我們對其生物合成機制的研究及新資源的發現。通過基因工程手段,來修改脂肪酸合成的代謝途徑獲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是較理想的目標,這導致了在各種各樣的生物體裏克隆和鑑定相關的脫飽和酶基因,以篩選有價值的基因。同樣,脂肪酸也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能源之一。我們知道,石油資源不久後終將枯竭,而可再生能源成了我們解決將來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油脂加工,轉變爲生物柴油將形成新型產業。研究表明,油脂中脂肪酸鏈的長短、不飽和鍵數量的多少會顯著影響生物柴油的品質。因此,脫飽和酶基因的克隆和鑑定,對指導產油作物(含燃料油植物)品種選育及品種的基因工程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成亮. 杏與山杏的形態比較與資源的開發利用[J]昌濰師專學報 , 2000, (05) .

2 李利. 木本油料——山杏[J]. 現代農業 , 1983,(01)

3 石東喬等:農桿菌介導的油菜脂肪酸調控基因工程研究

4 張羽航1 鮑時翔2 等脂肪酸脫飽和的應用進展

5 Murata N ,Wada hemJ ,1995 ,306 :1 - 8.

6 卿人韋. 麻瘋樹(Jatropha curcas L.)脂質合成的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四川大學 , 2005

7 武玉花, 盧長明,植物芥酸合成代謝與遺傳調控研究進展,中國油料作物,05.6

8 張洪濤等,大豆ω23 脂肪酸脫氫酶基因GmFAD3 C 在釀酒酵母中的表達,生物工程學報,2006年1月

9 肖玲,盧長明,油菜脂肪酸延長酶基因fae1 片段的克隆與SNP 分析,中國農業科學 2005,38(5):891-896

10 戴曉峯,肖玲, 武玉花, 吳剛, 盧長明,植物脂肪酸去飽和酶及其編碼基因研究進展,植物學通報2007, 24

11 R enweiQ ing,L iangG un,F angC hen,2 005, Identificationa ndc haracterizationof a novel△12-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from higher plant Jatropha curcas,FEES, in press

12 J .A.C.L ee, A. R.C ossins, (1990)Te mperaturea daptationo fb iologicalmembranes: differential homeoviscous responses in brush-border andbasolateralmembranes of carp intestinalm ucosa, Biochim.B iophys.A cta 1026195-203

13 M urphy, D.J . (1998)C urr.O pin.B iotechnol. 10, 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