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篇1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溼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爲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篇2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啓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爲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爲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着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置“讀詩—說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說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說”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爲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裏,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爲: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爲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纔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本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本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本語言的學習缺少文本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關於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篇3

第一次聽聾啞學校的老師上課,感覺有點新奇,就像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弱智學校的老師怎樣上課一樣。普通與特殊,有跨度就有區別,但語文教學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題依舊是在語言文字教學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只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詩詞教學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最近我也在嘗試運用古詩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的確,有些難度。八年級聾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好,感悟能力也很強.但由於聾啞缺陷,感悟古詩的音韻美,感受詩的意蘊,有一定的難度。聽完這一節課,我也有些自己看法,總結一下,以供自已日後教學參考。

1、關於老師的基本素質。市特校的李老師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她溫柔細膩的語言,能平穩孩子的情緒。當課件呈現西湖美景,加以她優雅的手語動作,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如詩畫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師的語言特別精練。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語言簡練,卻恰如其分,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由於我教學生得重複多次,所以變得日漸有些羅嗦,語言上也沒注意修煉。

2、教學設計結構嚴密,理解古詩的過程環環相扣,由“線—面—點”即從讀句,理解句,到整體感知,再到精彩字詞,多角度的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從讀句、讀詩、讀字中去體會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詩的要點,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便於聾生形象感知。一句詩,就是一個唯美的畫面,音畫是最直觀形象的,課件教學很適合特殊的課堂,也對老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於啓發學生想像,讓學生把感悟到的內心體驗,用手語表達出來。從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課標的理念內化到教學之中.課堂上能以啓發教學爲主,同時給學生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小組學,小組合作交流,從課堂來看,這一點聾生能做到,弱智兒童比較難,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能因爲他殘疾、弱智,就覺得他什麼都不會。

特別是,後面的評課老師說到,沒有注重質疑能力的培養,多是老師給出點線索,讓他們順藤摸瓜,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找找這瓜在哪?說得很到位,這就是啓發式教學的最高境界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高年段的教學。

5、創新點,讓聾生表演古詩。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所有的老師耳目一新,孩子們獨具特新的表演,讓聽課的老師感到驚訝,他們只借用了老師準備的頭飾,把“新燕啄新泥”、“騎馬遊西湖”、“早鶯爭暖樹”……每一個場景,用肢體語言表達得那麼真切與樸實,對古詩的理解那麼到位,這也許是老師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當然,弱智學生不會表演,這一環節提示了我,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幫助學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別人表演的情境劇,讓他們學習、觀摩,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錢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詩緊扣“湖”“春”、“行”三個字,然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全詩的理解,沒有讓學生緊緊課題來理解分析,學生思維易亂,而扣不住主題。如果從這三個字出發,更能啓發學生,便於放與收。

2、對於聾生來說,古詩的音律美很難把握,教學中,老師也因爲學生的弱點而乎視了朗讀上的指導,哪怕是用手語讀,也可以讀出節奏上的美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