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這要求高等教育轉變和拓展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三方面實現協同與融通。

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1、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四個“脫節”

繼2017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發揮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互聯網+”集衆智、匯衆力的乘數效應。打造衆創、衆包、衆扶、衆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培育創業服務業,發展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深入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融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鼓勵各類主體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發展新引擎,建設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推進衆創、衆包、衆扶、衆籌。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爲活躍、最爲積極的因素。從這一角度出發,“雙創”能否成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關鍵在於能否培養出既具備科學知識、技術技能,又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雙創人才。

作爲人才第一資源、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驅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既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應爲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發揮重要支撐引領作用。

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四個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大學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之間的脫節,難以承擔起科技創新的重任;二是大學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之間存在脫節,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學校內、校外之間存在脫節,難以快速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四是大學裏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脫節,學生難以融入教師科研實驗之中,所學知識難以轉化爲生產力。

因此,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背景下,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僅是對這“四個脫節”的積極迴應,而且更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舉措;不僅是中國高校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戰略任務,而且更是高等院校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動擔當。

2、“雙創”教育體系需要三方面協同融通

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轉變和拓展人才培養模式,爲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雙創教育體系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創新創業意識培養、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這三方面需要協同與融通。

首先是創新創業的意識培養。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計劃的核心載體,要把創新創業的.意識培養滲透到課程體系中。比如南京大學以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激發創新潛質爲主線建設一系列新型課程,包括新生研討課、高水平通識課和高年級研討課,並重構學科平臺課和專業核心課,注重課程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將創新創業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點滴之中,讓每一堂課都成爲創新創業教育的課堂。同時,學校還舉辦創新創業講堂,通過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創業投資人士走進校園,以論壇、講座和沙龍等不同形式,在全校範圍內營造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其次是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這既包括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也包括意志的磨鍊和企業運營的基本知識。我們應該爲學生多提供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創新創業競賽,爲其中有志於創新創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在訓練與競賽的實踐中有效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再次是創新創業的成果孵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那麼,對於有志於創新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我們可以依託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業孵化中心,爲他們提供共享服務空間、經營場地、政策指導、資金支持、專利申請、技術鑑定、諮詢策劃、項目顧問等多類創業服務,將創新創業成果進行轉化和孵化。

3、“五四三”雙創教育體系的嘗試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內外環境正發生着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在原有發展基礎上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也面臨着新的挑戰:國家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一是需要提升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增加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二是需要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平,爲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給和智力支撐;三是需要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序對接。

近年來,南京大學探索實施“五四三”雙創教育體系,即創新創業課程、講堂、訓練、競賽、成果孵化爲主要內容的“五位一體”教學體系;創新、創意、創造、創業“四創融合”的成果轉化、孵化平臺;校校協同、校地協同、校企協同的“三個協同”體制機制。

應該說,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學校在江蘇省建立的18個政產學研平臺中均設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將大學生創業孵化、學生研發項目中試、應用型人才培養等納入政產學研平臺總體框架。依靠平臺的牽線搭橋,與多個平臺所在的地方政府簽署了共建就業創業基地的合作協議。

“五四三”創新創業體系以市場爲牽引,以產業需求和人才雙創需求爲導向,整合了校內外人才、智力、科研、平臺、服務、資金等資源,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與優化配置。同時,加強了融合互動與合作協同,形成了高效益雙創成果,提升區域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使產業結構得以升級。另外,通過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校地共建模式、產業加速器模式、雙創人才培訓模式四大模式,匯聚了雙創人才、智力等相關資源,形成雙創成果,滿足產業、行業、企業發展需求,滿足雙創人才的創新創業需求,最終形成“市場牽引、需求導向、資源整合、要素協同、產業輻射”的全鏈條、全要素的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