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大綱

中國茶文化是具有東方民族特質的審美文化形態,體現了傳統文人的人生境界與藝術追求。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華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華茶文化大綱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陸羽最先在他的《茶經》中探討茶的起源,他認爲據《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及“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應當開始於神農,而這種說法目前存在着較大的爭議。學界比較認同的是茶葉生產始於四川。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區在漢時就大量種植茶樹,甚至把茶作爲貢品向西漢都長安進貢,秦漢以後茶葉開始向外傳播。

對於茶文化的起源問題,各家說法不一。陸羽有關茶起源問題的這種說法雖然存在着爭議,但其中一絲微弱的信息卻表明:在原始社會,人們在“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癒疾病的“藥”用之性,而沒有產生文化。有學者認爲把茶作爲一種文化而不是單純的飲用真正有歷史記載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充分證明了西漢時茶葉市場的存在和飲茶風俗的形成。《集古錄》則提出茶文化起於魏晉,魏晉名仕以飲茶于山水來怡情養性,,形成了一種茶的名仕文化。同時隨着文人飲紅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關於茶字的由來,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載,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種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獨立的“茶”字則是在發現了荼的藥用價值及飲用價值之後才產生的。

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人們很容易就發現了茶類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藥用功效。然而,由藥用湯劑發展爲日常的飲料,還必須存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深處內陸,地勢低凹、山嶺環繞,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發的地區。正是這種特殊的地域自然條件決定了人們的飲食**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清•周藹聯《竺國遊記》記載:“番民以茶爲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飲食偏辛辣,常飲茶,積**數千年,至今依然。長期的服用導致茶的藥用價值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茶由藥物轉化爲日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產生了,典型標誌便是“茶”(cha)音的出現。但“茶”字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而出現的。

  唐代的茶

唐代茶葉已經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奮精神,因此很受歡迎。唐玄宗時有一名叫封演的進士,在《對氏見聞記》上說:“玄宗開元中,泰山靈嚴寺之降魔大師普及禪教,當他坐禪時,只喝點茶。於是一般人爭相仿效,都把茶當作飲料用,遂成風俗。”此後從山東傳到長安,而長安城內開設茶館者,不問道俗,凡是付錢的都可以飲用;至於茶葉的來源,都是從江淮一帶用船車運過去,種類繁多。

此外,《杜陽難編》載,唐文宗常請學士們進入內廷,研討經義典籍,下令宮女準備茶欽賜茶學士。

由以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販夫走卒,都已把茶當作普遍的飲料了。正如陸羽《茶經》六之飲上有一段:“茶隨時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廣,世俗浸潤,國朝盛行,兩都、荊州、渝州諸地,已成每家之飲料”。

  清代中國人的飲茶風俗

《紅樓夢》第25回中,鳳姐給寶釵、黛玉吃暹羅(今泰國一帶)進貢來的茶,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大好些。’第41回中,“寶玉細細吃了,果覺輕浮無比,賞讚不絕。這些只是關於中國人飲茶的一些文化,細看起來,研究其中國清代茶文化,就能發明中國的茶文化,也是有許多內涵的。

在清代時期,中國的茶文化開始從皇室貴族儒雅學士轉向了民間,茶室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導茶文化生長的職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茶藝表演世俗,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與傳統的倫常禮儀結合起來,成爲一種崇高的民族情操。

清代前期,中國的茶葉生產有了驚人的生長,種植的面積和產量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葉更以大宗貿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壟斷了整個世界市場。因此,隨着茶葉的種植的增加,茶賈商人也在不絕的增加,品茗的人也越來越多。

清代時期,有着一個特別的現象,城鄉各地茶室遍佈,專賣茶葉的商店、茶莊、茶行、茶號也紛紛出現,差別的地方,均有差別的名店。

特備是隨着清朝統治者喜愛品茗,尤其是康熙、乾隆,因此也越發的發動了茶文化的生長,從上到下,影響至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