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一、艾條要怎麼用

艾條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1、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薰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爲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薰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爲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2、局部艾薰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薰。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薰小腹至肚臍,一週2次,一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峯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鐘左右。在艾薰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薰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薰肚臍及周圍,薰5~10分鐘,然後再到背後薰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薰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一週,口臭就會消失。

3、全身艾薰

(1)全身薰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薰30~40分鐘。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薰20~30分鐘。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薰30~50下。

二、一根艾條迅速趕走痛經

子宮最怕冷

子宮是女人身體裏最怕冷的地方。特別是那些平日就怕冷,手腳容易發涼的女人,一受寒冷刺激,易因寒冷邪氣侵襲而出現宮寒。另一方面,有些女孩特別愛吃冷飲;或者貪圖涼快,將空調溫度調得過低;或者是爲了漂亮,常穿露臍裝或在冬天也着裝單薄等。使身體受寒,寒邪易傷陽氣,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出現痛經。

宮寒造成的最直接後果是痛經,接下來性慾也會降低。最糟糕的是沒有適宜的溫度,胎兒很難生存或發育不良,宮寒型不孕不育由此而來。由宮寒導致白帶增多,陰道內衛生環境下降,從而引發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艾條驅虛寒

對抗宮寒引發的痛經,周穎芳教了大家一個簡單易操作的方法做艾條薰灸。艾條是用中草藥艾葉碾碎成絨,再添加其他草藥而做成的,藥店有售。當冬季痛經發作時,可以點燃一支艾條,在疼痛部位(下腹部子宮處)以及後背腰骶處的上方平面順時針迴旋薰灸,以10分鐘爲宜,可以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以及部分治本的作用。因爲,艾絨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艾火穿透力刺激穴位,達到溫經通絡、祛寒除溼的作用。

“其實,按照嚴格的中醫治療手法,艾條薰灸應該對準穴位上方。對宮寒,中醫師一般選取兩個穴位(肚臍正中直下1.5寸處的氣海穴、肚臍正中直下3寸處的關元穴)。”周穎芳說。但不懂穴位的人很難找到準確位置,以上面推薦給大家的大面積迴旋薰灸,不失爲一個簡便的好方法。

這種方法還適用於冬季體質虛寒、畏寒怕冷,胃寒常有爛便的人。怕冷的人迴旋薰灸足三裏位置和背部脊柱兩旁肌肉處(膀胱經所過三處);大便虛溏者回旋薰灸肚臍、肚旁及肚下位置。

專家提醒大家,艾條適合體質虛寒或受寒的人,常有燥熱上火症狀的人就不適用了。另外,在施灸過程中,避免燙傷皮膚。

三、艾條使用過程要注意什麼

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防火:

現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注意施灸的時間:

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艾條和艾炷的區別要分清

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爲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爲一壯。

製作方法

製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純淨陳久的艾絨(或把艾條中的艾絨抽出)置於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於耐受。

錐形艾團稱爲艾炷

手工製作艾炷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製作。艾炷器中鑄中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屬製成下端適於壓入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爲圓錐形小體,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製作的艾炷,艾絨緊密,大小一致,更便於應用。

艾炷有三種規格

根據臨牀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爲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於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於間接灸(隔物灸)一般臨牀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徑約0.8cm,炷重約0.1g,可燃燒3~5min。

艾灸條

用艾絨捲成的圓柱形長條,一般市面所售的盒裝艾裏面裝的就是艾條。一般長20cm,直徑1.2cm。根據內含藥物之有無,艾條又分爲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艾條使用簡便,不起泡,不發瘡,無痛苦,患者還可以自灸,故臨牀應用更爲廣泛。

艾條爲圓柱形長條

1、純艾條

取制好的陳久艾絨24g,平鋪在8寸(26cm)長、8寸(26cm)寬,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0.35寸(1.5cm)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純艾條越緊越好

2、藥艾條

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普通藥艾條取肉桂、乾薑、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朮、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g。製法同純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