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方程的意義》說課稿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方程的意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方程的意義》說課稿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國小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爲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爲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爲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裏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爲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爲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纔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xx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爲“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3x=18050+2x>180

100+x=50x380<2x

不含未知數50x2=100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爲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三、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纔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四、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判斷是否是方程

4、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六、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爲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