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孩子們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孩子們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孩子們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2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學生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學生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3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安排準備題正比例的判斷,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通過複習、比較,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爲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爲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完例3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3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着對例3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通過“想一想”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繫,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一堂數學課難,上好一堂數學課更難,課前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參與學生的探究不夠。親其師信其道,那麼親其生知其道不爲過,真正融入學生才能體會學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教學新理念。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問題,但有問題就有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

----------------------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裏,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通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導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體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4

《正比例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初步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同時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對於國小生來說,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教學本課的主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熟悉的數量關係,體驗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而進行歸納概括,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髮現兩個量之間的變化情況(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隨着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隨着縮小,但是比值不變)並不存在多大難度。關鍵是讓學生把這種規律和正比例的意義建立思維聯繫,讓學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義。

我主要是通過這幾個問題在學生觀察與思維之間搭建橋樑的:

1、表中的這些數據可以組成比例嗎?請你寫出幾組比例。

2、你是怎樣正比例中的“正”呢?(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縮小,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3、體積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積爲什麼不變呢?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明嗎?【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4、你是怎樣理解底面積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積不隨着體積和高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不管體積和高怎樣變化,底面積總是一個固定的數。)

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後面學習的《反比例的意義》相混淆。

在後面練習拓展的過程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斷:

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學生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是圓周率乘半徑,仍有部分學生認爲一個圓的半徑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它們的比值也是不變的,出就是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正比例。看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5

1導入環節

爲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我以黃山風景PPT配樂(高山流水)導入,通過第一天的課堂反應,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是很積極,但是問題來了:第一導入有一些太長,與教材內容想關聯程度不大,耽誤了課堂時間。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覺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據黃山風景導入中的門票價格,編制例題一道,先來教授相關聯的量。然後通過例1來認識正比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例1和試一試,兩道來認識正比例,第1題比值爲速度80是整數,試一試中比值單價爲0.3爲小數,教材編寫從整數到小數,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如果引入我的例題就打破了教材的編寫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後決定刪除這部分內容。

3課件PPT的製作不太合適,內容太多,每頁上的字數太多,每頁上最多不能超過4行字,我在製作PPT時總是想把所有內容都呈現出來,總怕不全面,都想呈現給孩子看,不想錯過什麼,熟不知道孩子們根本不會看,而且呈現太多會導致重點不明確。第二次試課我忍痛刪除了一部分。

4童謠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現在剛上出示有一些太早,應當反比例上完呈現。學生理解深度會加深。利於掌握新內容。

5課堂上教師不能頻繁移動自己的位置,這樣會影響學生思考。

上完這節課,我身上暴露的問題很多,還需要不斷的去改進,反思,特別是最教材的整體把握。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6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反思這節課,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也爲下一步學習反比例的知識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知識的來源。這節課的教學,我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種情境,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服務於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學生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化,學生易於接受。

3、在合作中感悟,融匯到了生活中的數學。

新課標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種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試探練習後,又加了一組鞏固練習,這組練習,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3個題,讓全體學生鞏固了新知;接着又通過一個生活趣味題,讓全體學生融匯到了生活中的數學;又設計了一個比較有難度的題,將課堂氣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有所進,整個練習將全班上中下各類學生都調動起了相應的積極性,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並且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我的這節課彙報完畢。不當之處,歡迎各位領導、老師和同學們批評指正,並提出寶貴意見。非常感謝大家。雲教學反思閱讀教學反思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7

星期五上了一課《正比例的意義》,上完課聽了老師們的點評,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對於備課時遇到的許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這是一堂概念課,全新的概念傳授,在這之前學生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基礎,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導學生逐步發現規律。原先的備課就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通過填表,再通過一個個的小問題的問答逐步發現。如果在一堂公開課上直接就這樣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體現課改理念。於是,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本週一我校第三屆讀書節拉開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學,今年13歲,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專門騎自行車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市圖書館去購買圖書,行了3小時,買了4本單價爲12元的《青銅葵花》,用掉60元,還剩40元。”

師:同學們,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量? 圍繞這幾組數量關係師出示了四張統計表

表一:李明騎自行車的路程和時間如下表

表二:《青銅葵花》總價和單價統計如下表

表三:李明買書用去的錢數和剩下的錢數統計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齡情況如下表

(讓生逐一填寫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學生通過預測完成)

師問:從這四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能不能根據你的發現給這四張表分分類?

設計意圖:將多種數量整體融合在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問題來源於現實生活。將表格填寫完整的過程是爲了學生初步意識到每張表格中兩個量之間的關係。給這幾張表格分類是爲了讓學生區別開什麼是“相關聯的量”、什麼是“比值一定”,在比較區別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判斷兩個量能否成正比例的兩個必備條件。

陳老師點評:老師課前做了精心準備將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一個生活情境中,這樣的設計是不錯,但有些細節應注意,如作爲15歲的李明騎了3小時去買書,有點不符合實際,如果改成乘車去買書,同樣達到設計意圖,又符合實際;學生在預測李明40、60歲的年齡時不一定就一個答案,在一定的範圍內左右應該也認同,不能全盤否定。

羅主任點評:一開始就拋出這四張表讓學生去比較,這樣的安排順序混亂。學生對於成正比例關係的兩個量是怎樣一種模式、具體概念還沒有形成之前,後面兩張表的出現會影響學生對新知掌握,應讓學生在掌握好概念後,在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再出現後兩張表讓學生去判斷。如果我上的話,就直接出示書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礎上比較它們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樣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看效果。按照我這樣的設計,中上等學生應該是掌握的不錯,那後進生呢?與主任的上課設計兩相比較,可能後者的設計使後進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紮實。不管是平時的隨堂課還是領導來聽的公開課,“真實有效”纔是我們的課堂追求,不能因爲追求某種形式,而忽略學生的掌握過程。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讓學生感受、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概念的教學是整個概念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因此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就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1、通過初步觀察、計算感知概念。

我將例1調整爲學生較熟悉的單價、數量、總價的例子,再由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初步感受“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隨着增加”以及比值不變,爲後面學生髮現變化規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堂學生表現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學生髮現、歸納規律所有時間短了,語言組織也比較到位,教學反思《《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2、強化認識,正確建模

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實際,自主開發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課本學習形成補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學,我覺得不夠,因爲成正比例的量這個概念本來就很難理解,學生第一次這麼短暫的接觸難以很快正確建模,因此,補充時要有一定變化,所以補充了一個例2。

通過例1和例2這兩張表的共同特點,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觀察並總結正比例的意義。

3、找準把握概念的“關鍵詞”,深化認識

爲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運用概念,概念歸納出來後,引導學生找準把握概念的“關鍵詞”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這個問題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後面運用概念作有利指導。(1、兩種相關聯的量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3、比值一定)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中,我在想:到底怎樣教學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如何讓學生理解與發現。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向面讓學生理解:1、如果學生從兩個量的數量關係上來看是可以肯定的。2、一種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但一定要強調“隨着”,是一種量的變化直接影響另一種量的變化,另一種量的變化一定是因爲前一種量的變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單純來看兩種量都在變,就說這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我覺得在教學中我在第2點上引導不夠,因此造成後面練習中學生的困惑。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9

正比例意義這一內容是在教學完比和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國小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理解用字母公式來表示正比例關係,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爲以後國中學習打下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爲正比例意義的教學要抓住以下幾點來進行教學: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隨着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隨着減少——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相同——這樣的兩個變量成正比例。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先出示了一個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表格,然後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觀察中發現:路程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即時間增加,路程也隨着增加,時間減少,路程也隨着減少,這兩種量的變化方向相同。進而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然後我又引導學生髮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50千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從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即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爲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之後,我又出示了兩個表格,即數量和總價的變化情況表格、高度和體積變化情況表格,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三個表格都有共同的特點,即:每個表格中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並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最後,在三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以及高度和體積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然後,老師用例子說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最後讓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正比例關係式。

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怎麼說呢?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我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着重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正反比例是來源於生活的。我在本課教學中,首先通過系列訓練,將教材知識轉換爲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使學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識體系,而且能在規律上點撥啓發,所以學生主動性高,回答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開動了學生腦筋,又培養了學習興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學生主體,靈活運用知識,聯繫生活實際,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重過程練習,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注重培養探究、創新意識,以達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使零散的知識得到有效整合和擴展延伸,形成學生自己固有的知識體系.

課上學生基本能夠正確判斷,說理也較清楚。但是在課後作業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對一些不是很熟悉的關係如:車輪的直徑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車輪的轉數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麪粉重量和小麥的總重量成何比例?學生在判斷時較爲困難,說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這是學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夠深的緣故吧!以後在教學這些概念時,應該有前瞻性,引導學生對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相關的複習,然後在進行相關形式的練習,我想對學生的後繼學習必然有所幫助。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爲只要切合學生實際的,讓師生花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價值的,我以後會大膽嘗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輕鬆愉悅、積極上進,共同發展的新課堂吧!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正比例的意義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因此,我從學生熟悉的事情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並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具有豐富的現實基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把“分層”理念貫穿於整節課堂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各不相同,所以教學中我盡最大努力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使他們每一個人都得到應有的知識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課開始,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種情景,利用表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出示學習提示,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兩種相關聯的量後,放手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表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例題的共同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靈活運用《分層測試卡》這一教學資源,把其中的題目按照難易程度和層次的不同選擇性的適時融入教學,爲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而服務。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數學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所以我在教學中利用表格,創設學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與正比例的意義進行聯繫。讓學生獨立填表,目的是讓學生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讓學生在填表的過程當中,強化學生對於概念表象的建立。通過學生獨立填表讓學生幾次感知“變”與“不變”,在感知“變”與“不變”過程中體會“相關聯”,以此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學習活動,這樣安排教學使學生經歷了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並且採取數形的教學手段把具體的數據用圖像的形式體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經歷用具體數據解釋圖像,用圖像描述具體數據的過程,做到“數”與“形”的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概念模型,併爲今後函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有力的知識基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