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學反思

昨天區教研員吳老師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教案,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耐心的吳老師,幫我把課的重點應該怎麼突出,難點應該怎麼化解講了一遍。細心的吳老師,還建議我去參考一下國標本中的相關內容。匆匆忙忙不夠認真的我,卻忘記帶筆和本子做記錄,只能憑大腦記憶思路了,而我當時還沒有備課(原本沒打算上這課的)。只好從一下班就開始加緊,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教案和課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學反思

總體感覺這篇教學設計的思路比較有條理,一開始複習比的相關知識,由求比值引入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進行分類,從而得出比例的意義,而通過觀察比例,發現組成比例的條件。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先讓學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過比例的意義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組成的是怎樣的比例式,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爲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啓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自己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而且因爲時間的關係,前面問的比較瑣碎後面缺少了五分鐘讓我把最後一道設計好的開放性的題目出示出來。同時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這節課,我會怎麼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說判斷思路的時候,可以請一兩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爲方法已經掌握了,就不需要請太多的人重複說,這樣可以抓緊時間讓學生做幾道靈活一點的題目,比如已經比例中的'三個項,如何求第四個項,比如給四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比例。這些我事先也考慮到了,但是沒能教學進去,需要以後注意。我還在想,其實這堂課中概念部分的教學並不難,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適當記錄一些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個過程都寫下來,否則也是耽誤時間。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緊湊以擴展後面的思路上。本來我還挺高興自己在課後能感覺出一點東東的,但後來在聽了陳老師的指導後,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膚淺:(

陳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提了幾點意見:

1,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陳老師說,可以打開一點,直接問:你能回顧出以前學過的比的哪些知識?我一聽就感覺出了,自己問的範圍很狹小,如果那樣問,學生的回憶搜索就被打開了,也許學生不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還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還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都是和我這節新授課的內容有關聯的,複習一下,對於後面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有很大的好處。我又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然後我給自己的解釋是,怕學生打的太開耽誤時間:(後來我又想,只要學生熟練,其實口答幾句話也耽誤不了什麼時間的。。。哎,我們上課總是會在時間上斤斤計較。。。不夠大氣。。。

2,我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爲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自己挺滿意的,因爲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但陳老師就點明,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爲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單價。如果買的本數增多,相應的錢數也就是總價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沒想到的,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3,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陳老師說,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我一想,對哦,還是自己考慮不完善。而且從意義上的區別說下去後,正因爲他們的意義不同,比有前項後項,那麼比例中的四個數應該叫什麼呢?就可以順利引入下面的內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4,陳老師提的第4點是我上完課就想到的,就是練習題的開放性不夠,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只有意義和性質兩種思路,其實還可以用化簡比來求,我本來想在開放性的題目中通過讓學生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的,但沒能來及上到這裏就下課了,少了五分鐘。

非常感謝陳老師的指導,爲我在課堂教學及內容設計的“廣”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確實很不容易,自己備完感覺好象過程挺流暢了,但其實認真思考下來,可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還有很多。謝謝老師的指導!希望陳老師朱老師有空的時候多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指導我們,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