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礦大紅袍紫砂壺怎樣鑑別真假

好的茶葉要陪好的茶壺,那麼大紅袍要配什麼壺呢?原礦大紅袍紫砂壺怎樣鑑別真假?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原礦大紅袍紫砂壺怎樣鑑別真假
  鑑別大紅袍紫砂壺真假的辦法

從顏色上分辨:大紅袍可歸於朱泥紫砂,朱泥壺的泥料顏色是黃色的,燒出來卻是紅色。而大紅袍的泥料顏色天然就是紅色,燒出來的紅要比朱泥壺更加妖豔。朱泥壺有“泥中貴族”之稱,則大紅袍更是朱泥中的極品,非常難得。

從特徵上分辨:大紅袍紫砂壺的潔淨度較高,泥的斷面有結實沉重感,將壺蓋與壺體口拿出觸碰時,可聽到鏗鏹之金屬聲,用手指彈扣,能聽到聲音清脆,音有共振。

從材質上分辨:大紅袍泥胚含有少許原礦顆粒,衝淋熱水後顏色變化極大,呈現紅中帶紫。平時養壺易現“包漿”之美,紅潤豔麗。

從產地上分辨:大紅袍紫砂壺產地比較著名的地方是丁山趙莊山、黃石黃岩心。此地泥紅豔奪目,氣質高雅,令觀者很受鴻運當頭之意,是其它產地無以倫比的。

從泥性上分辨:大紅袍的產地因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也高,其張力較低,收縮比例幾乎達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時泥性不易掌握。燒成後質感綿密、緊實細緻,具有泥中極品之稱。

從製作上分辨:大紅袍壺燒製時易起節皺、開裂、變型、窯溫度低時則偏黃,高時變形起泡,成品率低。古代多用於增添紅泥潤調色之用,爲傳說中最具神祕色彩之極品朱泥之一。

  辨別大紅袍的真僞的辦法

看:

看茶葉的外形:大紅袍是武夷山最傳統烏龍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說是烏龍茶的發源地(有據可查)。烏龍茶得名於烏黑呈龍形故稱烏龍,所以大紅袍必須是烏黑呈龍形的單葉條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確定爲非大紅袍。

聞:

福建烏龍有南烏龍(鐵觀音)與北烏龍(武夷巖茶)之說:大紅袍做爲北烏龍的代表,.是傳統茶的代言,屬於熟香茶,培火相對較足,初聞茶有炭火茶及茶葉的自然幹香,火香味較足,不應有其他的雜味,有人說大紅袍具有明顯的桂花香,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香氣過重過於明顯的茶就不是大紅袍了,大紅袍自古以來就是以水以韻得名,而不是以香得名的。

品飲:

品飲大紅袍是要有95度以上的開水沖泡,大紅袍湯色呈褐黃色,湯色透亮,較重。這與茶的培火有關。入口有微苦而餘味足,重韻味和回甘,但絕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無苦澀味,且可以多次沖泡有十泡有餘韻之說。

  大紅袍茶壺的工藝特色

用產於宜興的大紅袍泥料,經過多道工藝程序反複製作而成。民國徐珂在《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這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後,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用石輪輾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應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溼水後通過真空綾泥機捏練,成爲供製坯用的熟泥。試樣時代 紫砂泥團粒最大尺寸 相應的中國篩號 宋朝中期 0.7~0.5m/m 26~35目清朝前期 0.5m/m 35目清朝中期 0.3m/m 55~60目現代手工制 0.3m/m 60目現代機器制 0.15m/m 100~120目 應用手工製備的熟泥,經手工成壺,燒成後,由於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器練制的熟泥,儘管手工成型,燒成條件不變,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狀的藝術效果,製品的吸水率從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