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春晚的意義

春晚是什麼?春晚是我們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項劃時代的創舉,是我們這個星球上規模最宏大,參與人數和觀衆最多的視覺盛宴!它具有無與倫比的親情號召力,把幾億中國各民族各社會階層的民衆,彙集於電視機前,在舉家親情大團圓的氛圍中,感受春晚給人們帶來的新年的愉悅和歡快。在當今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有如此巨大的親情凝聚力,能將億萬觀衆在一個晚上聚集在小小的熒光屏前,津津有味地品嚐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套餐。

淺論春晚的意義

春晚資深導演黃一鶴曾經說過:“春晚的本質是人心的碰撞和交流。每到春節的時候,不管是火車、飛機、汽車,水上陸上,都有一億多中國人要趕回家團圓,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巨大的親情號召力。這就是親情的力量,如果不重視中國人的這種親情,春晚就沒有立足之地。春晚應該讓大家感到骨肉團圓,要讓人民感到春晚是他們自己的晚會,而不單單是看演員美不美,穿得好看不好看。爲什麼1983年春晚人們都爭先恐後地點播《鄉戀》那首歌呢?因爲那首歌傳達了人們的親情。如果一個晚會能把這種人心抓住,人們怎麼會不喜歡呢?說穿了,春節晚會是人性真情的留戀。”

黃一鶴導演的'話說出了春晚的實質,指明瞭春晚在中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所具有的地位,更進一步闡明瞭春晚爲一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凝集親情,傳播親情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來,卻有不少人撰文要取消春晚、抵制春晚,他們聲嘶力竭地吶喊,視春晚爲不可救藥,甚至於有人說春晚是中國人的恥辱,它所具有的電視僞民俗褻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大有將其一刀扼殺而後快!春晚自1983年開辦以來,至今已經歷了24個春秋,它在發展過程爲中國老百姓帶來了許多歡樂和親情。它是時代的產物,自然有其產生、發展的軌跡——隨着電視的普及而催生,隨着人們對精神生活多樣化的追求而成長,如今又隨着人們審美檔次的逐步提高而飽受非議。其實,春晚只是一場大衆娛樂活動,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多民族的大國爲聚集親情,凝聚人心的節日文化大餐。老百姓祈求的只是開心一笑,同時在親人的團聚中感受新春佳節的氛圍。我們沒有必要對春晚有太多的苛求,更不需要將它上升到政治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不僅如此,春晚還可以說是全球華人的節日文化大餐,在除夕之夜,不管在世界何地,只要是黃皮膚,黑眼睛的華夏子孫——特別是那些遠離故土,遠離親人的海外遊子,更會自覺端坐在電視機前,一睹祖國視覺盛宴的風采,享受春晚爲他們送來的民族文化的套餐。

因此,儘管由於人們的文化水平、風俗習慣以及所處環境等相關因素而形成的審美層次、審美理念、審美需求的不同而造成的衆口難調,但這並不影響人們每年期盼春晚的熱情,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在期待親人團圓的同時,也期待着除夕之夜春晚大幕拉開的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在當今世界,還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同,不管有多麼精妙的藝術品種,看多了都會產生審美疲勞的情況。但不管怎樣,今天的春晚有那麼多的評論與反響,就從一個方面證實了它仍然有頑強的生命力,仍然有相當廣泛的人民羣衆做爲其存在的基礎。

我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員,也是春晚最忠實的觀衆之一。從1983年起,我年年不拉的享受春晚,享受那凝集親情,凝集人心的溫馨時刻。通過20多年看春晚的感受,我認定春晚是普通老百姓的春晚,是我們這些辛苦了一年,期盼閤家團圓,享受骨肉親情的下層民衆的春晚。春晚爲普通老百姓提供免費的文化大餐,而且是最“下里巴人”層次的精神套餐,因爲每年看春晚最多的觀衆還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羣衆。試想,那些“名星”“大腕”都要集中精力去走“穴”掙錢;那些政府的大小官員們都得爲了前程去串門拜年,那有功夫和精力坐在電視機前浪費寶貴的時間看什麼春晚?!只有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年,盼來親人團聚,圍坐電視機前,邊嘮叨家長裏短,邊享受春晚給人們帶來的新年的樂趣和歡快。

不可否認,春晚發展到今天已經由衆望所歸過渡到各取所需了,審美多元化已經成爲當今人們文化生活的主流,部分人對春晚出現審美疲勞也是很正常的。但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爲春晚不符合某些人的口味,或者因某些人在春晚的幕後搞了一些骯髒的勾當,就要無情地抵制春晚,甚至要扼殺春晚!春晚作爲一種文化藝術載體,與其它任何事物一樣,自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在當今嘲諷聲、謾罵聲、責難聲四起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年復一年地辦下去,說明它已植根於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只要它一如既往地凝聚親情,凝聚民心,爲人們提供雅俗共賞的文化套餐,就能得到億萬羣衆的認同和支持,就能獲得永恆的生命力。

爲此,春晚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春晚。沒有春晚,除夕之夜我們將無所適從;沒有春晚,萬家團圓之時我們將缺少一種親情共訴的載體;沒有春晚,許多失去精神慰藉的人們將會流落街頭,迷失在聲色犬馬的歡笑場中……

爲民心民情,請放過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