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冊《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四年級數學下冊《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練習一。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在已學過的加法和減法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加法、減法的意義,對加法、減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數學學習,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應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微視頻、微練習題

課前準備:

1、建立班級微課QQ羣,將《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微視頻發佈到該羣,請家長督促孩子觀看學習。

2、根據視頻教學,完成微練習題。

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課視頻標題是什麼?你學會了什麼?什麼沒有學會?還有什麼與課題相關的問題想要在課堂上解決的'?

今天我們帶着大家的問題一起來再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板書課題。

二、新授課

1、教學加、減法的意義

(1)出示與課本例題相似的提升題目:

兩輛汽車同時從A地出發,向相反方向開出。他們的速度分別是每小時55千米、每小時62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①讀題,理解題意

②畫線段圖分析題

根據線段圖,使學生理解題目所求是將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從而理解加法的意義

③根據理解解決該問題。

(2)改編題目:

兩車同時從A地向相反的方向開出3小時後相距351千米,甲車距離A地165千米,乙車距離A地多少千米?

①這道題與第一小題有什麼關係?

②總結減法的意義

③根據減法的意義再次改編題目

④解決改編的兩道題目

2、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根據微課視頻所學及上面3個題目的式子,自行總結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3、教師小結: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減數,求出的未知加數叫做差。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運算”就是相反的運算。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例子來理解;第(1)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用減法計算,第(2)、(3)題與第(1)題比較,第(1)題的問題在第(2)、(3)題中變成了已知條件,第(1)題中的其中一個已知條件在第(2)、(3)題中變成了問題。也就是說,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所以減法是與加法相反的運算,通常叫做“逆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