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學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個人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樂學、好學,讓他們在感受學習樂趣的基礎上發揮個性優勢,創造性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歡迎閱讀。

如何提高教學效果

  如何提高教學效果1

一、重視入門

學生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都滿懷着對物理的新鮮感,充滿着對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但是如何讓學生保持對物理的興趣,就決定於教師如何引導。教師在開始物理教學前,需要對設計好教學方案,上出完美的第一課。在後期教學中,再將知識點慢慢滲透,第一課主要就是讓學生對物理有所瞭解。教師不要在一開始就給學生灌輸很多知識,這樣只會讓學生對物理產生厭惡之感。

二、注重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精髓部分,知識能否很好的傳授給學生就要看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所要求,對學生學習方式也有要求。教師只要傳授知識,知識能否被學生掌握還要看學生如何聽課,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將課堂效率提高。

教師在課堂中要給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思考,這樣會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活躍起來。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遇到問題要勇敢的提出來,對於不懂的知識,要有鑽研的精神,將知識瞭解透徹。

三、以學定教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爲本,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法,“以學定教”是新時期的教學要求。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設計,而不是枯燥的按照課本安排教授知識。教師對於制定教學方法要懂得變通,要時刻了解學生的知識變化程度,在不同程度的掌握時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

  如何提高教學效果2

1、創設“探究型”課堂

國家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素質教育重要是要改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精神爲主。”

“探究型”課堂模式打破書本知識觀點的束縛,讓學生參與地理現象的分析研究,給予學生更開放、自由的思維空間,更易於思維創新。同時,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規律明顯, 更能推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布魯納在對教師的建議中認爲:“教學內容由具體而抽象,便於學生深入研究;學習內容複雜,聯繫着較大難度,有引人入勝的激勵作用”。 “探究型”課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 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爲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以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能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

2、激發地理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爲一種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對於地理這門學科來說,在教學進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多種電教媒體組合形式進行激趣引思,不僅能向學生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地理事物現象和發展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學生學”爲“學生要學”。

現代教育媒體主要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並用、視聽並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爲近,是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可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 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兩億年前直到現在的大陸漂移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這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媒體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有助於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具有負載量大,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 還可以節約部分板書及板圖時間。

3、鍛鍊自學能力

課堂教學一定要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可以將某些章節設計成若干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可促進學生看書、查找資料, 自己思考總結。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加以解決,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早日養成自己學習掌握知識的習慣和本領,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整節課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學生通過看書、思考完成。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完成。爲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踊躍發言,可採用多變靈活的啓發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探究型”學習的理念有機地滲透到每個學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作爲案例, 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教學內容;培養自己獨立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4、培養創造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其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

教師跟學生講解地軸、兩極、經緯度、經緯網等有關知識點時,有些學生總是弄不清楚。如果改由學生自己動手,在課後用乒乓球做小地球儀比賽,效果可能更好; 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其地理意義教學中, 讓學生自己製作課件, 等等。經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不僅會比較順利地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還向教師提出很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多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培養創造性人才很有幫助。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即教師在教學中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過程,即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技能以及創新能力。這兩個過程相互滲透,相互銜接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整體。

5、培養思維能力

留美教育學博士周南照先生結合在美留學的經歷談到:“在一些發達國家,孩子從小接受的就是以啓發思路爲主的學習。還在中學階段,就普遍讓學生作‘課題’,即給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自己進行研究,然後再寫成文章。這樣就打破了老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體驗自己探索、自己發現的樂趣,從中鍛鍊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上,我嘗試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某一專題讓學生蒐集資料。例如,以“全球氣溫變暖將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爲什麼要保護人類之家”等爲專題,讓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去搜集資料,然後以一節課時間組織一場“地理小論文交流會”。

6、到實際中應用

以往地理課堂教學只重視書本知識,不重視實踐能力,理論脫離實際。素質教育提倡在實際中運用。重視和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就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而言, 就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聯繫非常緊密。 因此,到野外觀察是學習地理所必須的,也是搞好地理課堂教學所必須的, 有時候教室以外也是我們最好的課堂。

例如,講到陸地地形時,我就組織學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種類和特徵;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就組織學生到廢品回收站和垃圾處理站參觀,然後要求學生回校寫考察報告。讓學生走出校門,有利於學生了解自然、瞭解社會,有利於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