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飲茶文化

  飲茶是人生一樂

飲茶是人生一樂。從古至今,茶文化已成爲中華民族的一種歷史文化和現代保健必需。魯迅說過:“會喝茶,喝好茶,是一種幸福”。

博大精深的飲茶文化

一杯茶可以穿透人生,讓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質。喝茶,講究的是心境,更多的是一種對茶的玩味與賞析,一種心情,一種景緻,似在椰林海邊,看天高雲淡,聽風聲濤聲,一杯清茶,幾個知己,把茶思化爲縷縷清香,茶的意趣就出來了。或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來訪,剷雪融水,發火煮茶,即使那時相對無言,舍外雪壓寒枝,數點梅花映窗,又是另一種靜坐喝茶的情趣。

好的茶葉就像一種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雖然沒有發生驚天動地的故事,沒能捕捉到刻骨銘心的鏡頭,而只有平平靜靜、平平淡淡,但這份平凡卻令人回味雋永,品位出淡泊名利的心境來。做人也要像茶一樣,坦誠質樸,給人以溫暖,繁華過後,脣齒間仍留有淡淡餘香,值得人們去細緻回味。

我們正在經歷的人生,不就像一片茶葉的旅行嗎?滿載而歸時,擇一處清幽,斟一盞芳茗,細看一撮茶葉在滾燙的熱水中歷練、翻滾,漸漸舒展,最後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沖泡之後,逐漸回覆到平靜真實的過程。

我想,這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技能臻於極致就是道了吧,達於道者,一舉一動無不是技藝之巔。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輕鬆的把一個難題化爲美的極致,讓來參加茶會的人超脫世俗,進入潔心淨身的境界。難怪千利休在晚年闡釋“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時說:飲茶沒有特別神祕之處,把炭放進爐子裏,等水開到適當程度,加上茶葉使其產生適當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長情形,把花插在瓶子裏。在夏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涼爽,在冬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溫暖,沒有別的祕密。

人的一生,曲折往復,猶如這杯中茶葉,無聲舒展,淡然收尾,沉靜,清苦,那味蕾上的澀澀餘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飲茶勝境古賈國與中國茶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時期,經過一千多年的夏、商兩代,到了有文獻記載的第三個朝代周朝(約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武王執政時,進行了許多改革,促使社會向前發展了一大步。特別是實行了“分封制”之後,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71個諸侯國。周王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卿、大夫。據《左傳》記載,陝西蒲城屬賈大夫的食邑,稱爲賈國。東以沮水(洛水)與芮爲界,西及石川河岸,北依白水河鄰近樑,南跨滷陽湖與渭比鄰。宋敏求的《長安志》載,賈國的都城在“蒲城縣西南十五里,西周賈伯國,今名賈曲。”賈國距宗周京城100公里,地形平坦,地處秦川沃野,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布,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代屈沫曾寫過這樣的讚美詩句:“漫道村莊俗,村如此亦佳。遠山橫道岸,流水近人家。樹樹懸青棗,畦畦長綠葭。源泉有真液,倩火煮新茶。”(摘於劉福謙着《蒲城歷史叢話·歷代變遷》)這首風景性的茶詩,出於蒲城人的手筆。它不僅告訴人們古賈國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而且是個品茗飲茶的好去處。筆者反覆吟誦之後,認爲它至少爲我們傳遞了以下幾方面的茶事信息:

其一,茶史悠久。提起秦人飲茶,據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推斷,“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蜀人已經種茶、飲茶,並將此藝能傳授給秦人。另據東漢班固《漢書·趙飛燕別傳》雲:“帝(劉驁)崩後,後一夕寢中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吾夢中見帝,帝賜吾座,命進茶,左右奏帝雲,曏者侍帝不謹,不合啜此茶。’”這就證實漢代長安宮廷裏已有飲茶的時尚。到了唐代,許多帝王對茶事亦很投入,從宮廷到山莊,從文士到百姓,飲茶之風十分盛行。進入宋代,茶館業已經興盛起來。這首詩反映了古代蒲城地區,不僅出現了茶,而且人們就飲茶,並且會飲茶,通曉煮飲方法。君可知,在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朝時期,茶葉已經從藥用逐漸轉變(發展)到飲用階段,西漢時期的長安宮廷已有飲茶習俗,有了飲茶文化的萌芽。不過,當時飲茶方法很原始,不像當今的沖泡,而是燒煮。詩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說是真實地反映了歷史情況。

其二,注重水火。唐代陸羽《茶經·五之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當今業內人員又常說:“水是茶之母,器爲茶之父。”詩中“源泉有真液”之句,顯然是符合陸羽茶學理論的。這裏既說明當時人們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映了古賈國就有“真液”,“真液”者適宜於煮茶的好水也。查閱蒲城歷史可知,古賈國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環繞四周,鎬漫水、浩泉又縱貫境內。這裏要特別提出的是位於賈曲西北方向的漫泉河水在賈城西側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迴朝東,環繞於此,也許此水就是作者筆下“真液”之源。細心的人一看就明白,這首詩在寫水的同時又寫了火,“倩火”二字在詩中顯得非常巧妙,說明了人們煮茶不是一般的火。這火無非是《茶經》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爲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全句詩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燒新茶喝的道理。

其三,選擇幽境。這首詩飽含熱愛故鄉之情讚頌了古賈國的優美環境,那裏有遠山近水,農家小戶散落其間,棗樹園果實累累,碧綠的蘆葦遍佈四野。試想能在此以天然的泉水煮上好的新茶,邊品佳茗,邊觀勝景,豈不是人生難得的享受嗎?若換個角度,從茶學理論、茶文化角度來說,這首詩還鮮明地體現了賈國人早已把飲茶與環境結合起來,把飲茶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也就是說把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結合起來了。這一點,對千百年前的人來說,實屬難能可貴。時代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茶學界有人提出品茶必備“四要素”:即好茶、好水、精具、佳境。可是,我們的祖先,早就曉之此理且付之以行,作爲三秦大地的子孫後代,爲此而感到無比自豪。西湖龍井資訊平臺

  濟南告別“飲茶不產茶”的歷史

濟南第5屆國際茶葉博覽會將於本週末在濟南茶葉市場開幕,屆時被譽爲“泉城第一茶”的“泉城綠”將首次亮相。濟南沒有規模種植基地、沒有炒茶的歷史將被改寫,濟南人可以嚐到產自本土的手工炒制春茶了。“泉城綠”鮮葉原料採自位於南部山區的南湖玉露有機茶種植基地,由今春頭茬新芽——— 一芽一葉的特級鮮葉烘焙製作而成。作爲我國江北茶區中緯度最高的種植基地,南部山區土壤質地疏鬆、結構良好,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從生長在這種土壤的茶樹上採下來的新梢有效成分豐富,由此加工而成的茶葉香高味濃。

首次亮相的濟南本地茶將把生產線搬到茶博會現場,展示茶葉加工的全過程,並現場炒制今春頭茬新芽,這也是本次茶博會的一大亮點。此外,茶博會上還將展出標價爲8888元(500克)的“泉城綠”第一鍋。經濟南檢測中心檢測綠茶的農藥殘留限值,它沒有任何農藥殘留,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茶,改寫了濟南“飲茶不產茶”的歷史。

孫中山先生對飲茶的評價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不但長期從事革命活動,而且對於振興我國實業,也有精闢的研究和見解。 孫中山先生對飲茶有很高的評價,且認爲發展茶業對振興中華實業有着重要位置。他在《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知難行易》中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較高的文明,表現在飲食和烹任都比西方各國講究和合理。

他說, “中國常人所飲者爲清茶,所食者爲談板,而加以萊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爲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爲最有益於養生者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他也說“茶爲文明國所既知已用之一種飲料,…就茶言之,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中國實出產之,其種植及製造,爲中國最重要工業之一。”

孫中山先生在《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中國出口貨物,除了絲之外,第二宗便是茶。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稱爲習慣,茶便稱爲一種需要品”

  飲茶有許多歡愉在其中

植茶、製茶、飲茶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品茶,是一種高雅的享受。品茶或在美景如畫的湖邊茶居,或在大街小巷的茶樓裏,或在古色古香的茶館裏。飲茶,有清涼止渴、清熱解毒之功效。還有一看,有許多歡愉在其中。

經年茶客鍾情茶道,他們把淡茶叫“清”,濃茶謂“釅”,對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講究。買來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只見茶葉上下翻動,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競相顯露,慢慢舒展開來,於是泡出了一杯綠水,喚來了一壺春色。還有一種品法,一個人獨坐書房或在向陽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熱茶,手捧一本愛讀的書,看一會兒書,想一會兒事;或呆呆地看着茶葉在水中緩緩地舒展,輕輕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濃或淡的苦、或有或無的香。

而今,茶館處處有,品茶成時尚。茶不因時尚而老去,時尚倒使飲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來。這時候若有品茶師在場,他們定會搖頭晃腦地品評:此茶挺直略扁,潤綠顯毫,香高味醇,湯清色碧,此乃好茶也!這纔是真正的看茶。茶客們啜一口香茗,頓感清香入內,通體鬆酥,疲勞煩躁被稀釋得淋漓盡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罷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