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理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理教案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繫,瞭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於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並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爲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後,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於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於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於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爲複雜,應予以迴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於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並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着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週期爲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最後,聯繫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製約着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週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導入新課〗

1、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週期。

2、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並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週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係;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爲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週期爲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地方時的教學〗

1、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並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採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爲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爲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採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於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爲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爲參照,則看到小球沿着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爲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麼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理教案2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通過自己繪製時區分佈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

3. 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裏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

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於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爲: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繫、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序:

說導入:

以實際生活爲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裏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並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隻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製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繫與區別,並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遊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還要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