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爲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爲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後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繫在一起,既有利於晝夜狀態的說明,也有利於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於“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後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瞭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裏也比較自然。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並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爲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爲什麼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爲晝,暗的半球爲夜。那麼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麼呢?引出晨昏線概念。

2、晨昏線概念較抽象,應以教師講解爲主,且配上不同視圖。首先明確概念: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即爲晨昏線,它是晨線與昏線的合稱。晨線的西側爲夜,東側爲晝;昏線的西側爲晝,東側爲夜。如下圖:

AB爲晨線,昏線在後面;CD爲昏線,DE爲晨線;FS爲晨線,SG爲昏線。

最後強調,晨線與昏線的兩端一定在極圈內。那麼,晨昏線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呢?讓學生思考,從而轉入晝夜交替的學習。

3、晝夜交替的原因是什麼?學生易得出結論:地球的自轉。可進一步深入,公轉也會產生晝夜交替(用地球儀或多媒體演示),再說晝夜交替的週期是太陽日,所以晝夜交替的原因應表述爲由於地球的運動。那麼什麼是晝呢?引導學生得出:理論上能看見太陽。能否看見太陽怎樣表述呢?引出“太陽高度角”概念。

4、對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正午太陽高度,應用圖示法(有條件的用多媒體動畫)講解。首先要講清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圖。

並強調太陽高度角總是小於等於90°,這樣就能瞭解正午後的太陽高度角了。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時過某地的經線方向的切線與太陽光線的夾角)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必須結合地球儀、多媒體動畫、示意圖等慢慢講解,切不可操之過急。弄清楚太陽高度概念後,就可讓學生思考,怎樣把太陽高度與晝夜聯繫起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太陽高度大於0爲晝,小於0爲夜。

5、晝夜交替的'週期,只介紹結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陽日的意義,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思考後回答。

6、爲使學生容易理解地方時的概念,可把定義改爲:把某地太陽到達最高位置的時刻,定爲正午12點,這樣的時間叫地方時。再讓學生議論,使用地方時有什麼優缺點?(對當地居民來說,便於起居作息,對於交往來說,非常不便),從而引入區時講解。

7、“區時”學生在國中時學過,但已忘得差不多了,應重新學習。對時區的劃分,最好用一張北半球的極地投影圖說明。如下圖:

從應用性看,重點應放在區時的換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某地區時=已知區時±1小時×相隔時區數

(相隔時區數:同在東時區或西時區的,大減小;分別在不同時區的,相加。即同減異加。±:在已知時區東面的,取+;在已知時區西面的,取—。即東加西減。計算時,一般把東十二區當作最東,西十二區當作最西。)

關於有些國家使用區時中的一些特例,應作仔細介紹,以使學生能全面地瞭解區時的使用。

8、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可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演示。方法是:畫南、北半球極地投影圖各一張,用鉛筆點住極點,順着經線往圖外某點畫直線,比較地球轉與不轉時的鉛筆軌跡。再讓學生總結偏轉規律。對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師生共同討論完成。首先讓學生思考,泥沙在河口爲什麼會沉積?(落差變小、河道變寬、海水的頂託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設問:爲什麼會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9、讓學生討論,隨着季節的變化或同一季節的不同緯度,溫度狀況有否變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後說明:爲什麼有這種變化呢?主要是各地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可把晝夜長短比作水閥出水時間長短,把正午太陽高度比作水閥大小,然後用出水量說明太陽輻射量。

10、對“晝夜長短的變化”,要先講清晝弧與夜弧概念。晨昏線把緯線圈分割爲兩部分,一部分在晝半球,稱爲晝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稱爲夜弧。晝、夜弧的長短可表示晝、夜的長短。再讓學生閱讀課本的三張插圖,分別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規律。最後總結一般規律:在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太陽不直射的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在赤道上,終年是晝夜等長。

11、對“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好也讓學生通過讀課本的三張插圖,說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時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規律,然後總結一般規律:

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最大(爲900)。離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離太陽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12、設問: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週期性。教師即可指出,這就是四季變化原因。轉入“四季的劃分”學習。

13、讓學生閱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北半球)”圖,設問:我國傳統的四季是怎樣劃分的?(根據“四立”劃分)設問:夏至是夏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冬至是冬季的中點,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傳統四季的劃分,只重視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與天文含義相符。但同時指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也考慮到了氣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後一個月,在現行陽曆中大約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伏大體相同。“大寒”在冬至後一個月,約爲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國傳統的三九相差不多。驚蟄原來叫雷驚蟄,意即春雷驚醒冬眠的蟄蟲。清明原來叫清明風至,意即東南風開始盛行。

14、設問:歐美國家傳統四季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讀圖後回答:根據“二分”、“二至”劃分)與我國傳統四季在時間上有何差異?(推遲一個半月)那麼它主要考慮了太陽輻射還是氣候?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氣候。

15、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是怎樣劃分四季的?這樣的劃分主要是考慮天文還是氣候?(把冬、夏季與我國三伏、三九、四九對照),最後得出結論:爲使季節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16、讓學生閱讀課文,以我國二十四節氣爲例,說明季節劃分的意義。

17、設問:同一季節,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有否變化?學生應能答出:有變化,且呈規律性。教師即可指出,既然有變化,就有熱量差異,進入“五帶的劃分”學習。

18、讓學生閱讀“五帶的劃分”圖,說明五帶劃分的界線和範圍,五帶劃分的標準(有無太陽直射,有無極晝、極夜),五帶的劃分主要考慮什麼?(理論上的太陽光照情況)對五帶劃分的作用,應由教師分析: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

四、講授提綱(略)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及晨昏線。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它對自然地理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整體性和差異性都有重要影響,是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因此本節知識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由於地球運動具有難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學生在學習時還會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空間智能有較大促進作用。

3、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採用情景——設疑——探究——建構的學習模式,通過實驗,演示,畫圖等創設問題情景,使抽象的地球運動具體化,生動化。學生進行質疑,探究交流,歸納,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二、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解決問題,故在教學中以啓迪學生思維爲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爲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分組討論,進行有效教學。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節的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以下學法指導。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

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晝夜更替現象

2、理解晨昏線的地理意義

3、學會晨昏線的判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地理實驗的探究以及相互討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並且彙報探究成果的這一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培養他們求真,求實,善於觀察,尋根問源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生活的情操。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晝夜更替現象;晨昏線

2、難點:晨昏線的應用

五、教學方法

1、教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學案導學法。

2、學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創造機會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準備:

地球儀、手電筒,多媒體教學軟件

七、教學過程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設計3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設計和說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說課。

說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通過自己繪製時區分佈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

3、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說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裏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

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於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爲: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說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說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繫、學會描述。

說教學程序:

說導入:

以實際生活爲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說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裏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並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隻煙老師)

說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製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繫與區別,並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說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說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遊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還要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