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方出境界經典散文

風格不是刻意造就

三十年方出境界經典散文

徐元明,自上世紀80年代就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學習紫砂技藝,從事傳統全手工技法及造型設計。對於這段師生緣,徐元明倍加珍惜,他說,這是一個機會,有幸得之,便不可辜負。 師從大師,仍然從基本功訓練開始。學技的過程,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規矩,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訓練過程,對制壺工具的要求,制壺過程及順序,施工的手法,甚至連工作臺上的水罐、抹布及小工具的位置都各有講究。

傳統制作工具的運用是關鍵所在,要求相當嚴格,除常用工具之外,其他工具沒有現成的,需要制壺者根據壺的造型自己設計,自己製作。這就要求制壺者在掌握好制壺基本功的同時還要掌握工具的運用和傳統制作方法。達到這一點絕非一日之功。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一個造型,其所運用傳統技藝水平的高低,便可區分出高檔作品和低檔產品。

回顧這30餘年的紫砂歷程,徐元明說,今天的成績不是偶然得來,其中辛苦不足與外人道,但沒有前面30年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高峯。5年基本功,10年有領悟,15年漸漸領悟其中訣竅,20年慢慢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整個過程千錘百煉,每一步都不能落下。他說,風格不是刻意造就的,是積累所得。

做壺要用心

直至今日,徐元明每天的日程安排中,與壺有關的工作仍然要花費8到10個小時的時間,構思、畫圖,設計造型,用什麼線型……一把壺在動手前,要經過精細到每一個線條、每一處細節的精心設計。徐元明的創作速度穩定在一個月出兩把壺。不爲利所惑,堅持職業操守,堅持全手工傳統制作,“做壺要用心,手到意到心到,做出來的壺纔有精氣神,有神韻,有靈性”。用心的作品,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不需要張揚,人們自有評判。對這點,徐元明有充分的自信。

除了壺,還有一小部分時間用在外圍的知識補充與信息吸納,參考書刊,古典的、當代的藝術作品,廣有涉獵。看《中國明清古典傢俱》,可以深入理解紫砂壺的骨感和轉折,看《中國玉器》,可以體會紫砂壺的溫潤感和親和力……而這些領悟,最後仍然被融入手中的作品。

30年的積累得到的是對前代名家作品的深刻領悟,方創出自己的境界。當你有了領悟,用心地去做,發揮出自己的技術水平,把這種領悟體現到每一個步驟,出來的就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壺友認可的作品。徐元明的壺,典雅精巧,神采飛揚,突顯了全手工制壺之神韻。

對模具壺盛行、代工壺不鮮的當代紫砂市場,徐元明不願意置評,他說,自己能夠得到大師口傳心授,得到這麼個機會,就得自己把握,既然走上這條路,雖然有許多的艱辛、不易,但也得到極大的樂趣,辛苦也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