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靈與肉與中國戲曲散文

話劇《靈與肉》與中國戲曲

話劇靈與肉與中國戲曲散文

話劇《靈與肉》的多場次與虛實結合的舞臺處理對觀衆來說是少見新穎的。

自莎士比亞、易卜生以來,話劇在外國並沒有停止發展,形成很多流派。唯獨在中國,自話劇傳入幾十年來一成不變,易卜生時代的傳統概念成了中國戲劇的法則

在場次的處理上,中國戲曲也曾經歷集中場次到多場次的過程。已故戲曲大師王瑤卿先生曾說:“京劇的多場次是由元曲固定的四折加一個楔子發展來的。這是個進步。現在話劇嚴格的分幕制是元曲時代的東西了,不是什麼新鮮事。”

可惜,很多戲曲工作者不知道這個發展過程,以多場次爲落後。

目前,很有一部分人把易卜生時代的話劇形式當成中國戲曲的發展方向,大搞寫實佈景甚至機關佈景。以爲這就是革新,是挽救京劇藝術。殊不知,機關佈景清末宮廷裏演出就有了;神怪上天、人地,真象上臺之類。頤和園中的大戲臺就是見證。解放前,上海灘不是也曾以此噱頭來兜攬觀衆嗎?一時,舞臺虛華,但,必引起表演藝術的末落。

話劇《靈與肉》採取多場次,就不可能頻繁地更換滿堂的寫實佈景。該劇美工同志巧妙地運用了中國戲曲中虛實結合的處理方法。既不同於傳統話劇的滿堂布景,又不同於中國戲曲的一桌二椅。類似戲曲舞臺的點景,但運用的更加靈活。舞臺的'基本佈景一直保持,但場次分明,很多地方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演員的表演與觀衆的想象互相交流,融合;佈景的簡化更爲觀衆豐富的想象力提供了馳騁的場地。

話劇《靈與肉》不僅爲話劇開出一條新路,而且也爲戲曲提供了重要的啓示。我建議中國的戲曲工作者去看看這出話劇。